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2年05月23日
云峰山上品佳茗
  李之莺
  在一篇文章里我曾写过,我是一个“杯奴”,喜欢各种各样漂亮杯子,手头案边,茶架杯架,厨房客厅,到处叮叮当当摆满茶杯,走到哪里也不忘拎个茶杯,生怕半路上把自己渴死。
  曾经不爱喝茶,总之是不爱“吃苦”,不爱吃苦瓜,不爱吃生菜、茼蒿之类带苦味的东西,后来才开始慢慢接受,接着便开始疯狂地变为嗜好。原来,几乎所有这些带有苦味的东西都带有药性,对于亚健康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茶叶也如是。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除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懒、百节不舒的功用。
  这个春天来到云峰山万亩茶园,山上云雾缭绕,山间绿意涌动,一层层梯田正如一道道绿色波涛,缓缓舒卷。
  云在空中舒卷,茶叶在杯中舒卷。采茶女的花头巾,游人的衣袂,在茶场田野里舒卷。春日的茶山,本身就是一幅唯美图景。
  茶树生于这青山秀水之间,与神农溪相伴行远。当得知云峰山茶场拥有高标准良种茶园13000亩,及至走在这茶山的波浪之中,场面极为震撼,真是“山川蕴秀色,沃野出佳茗”。
  采茶女的指尖,似百灵鸟的嘴巴,正唱着欢快而优美的歌谣,采茶女的指尖唱出的,却是这一篮篮一篓篓青青绿绿的春芽。依《茶经》里所说,一芽为莲蕊,如莲含苞待放;二芽称旗枪,如带缨的矛枪;三芽称雀舌,正如百灵鸟儿歌唱时的小嘴儿。
  茶树一年四季常青,经冬历寒,本色不改,云峰山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此时恰好雨过天晴,正是山映水绿,水染山青,这有着丰富色彩、不同层次的绿,是画也画不出的意境。
  在模拟制茶体验中心,我们体验了从采摘、萎凋、发酵、干燥、抖筛、手筛、打袋、风选、飘筛、撼盘、手拣、拼配、补火、匀堆等全套制作工艺。从山上的一片鲜嫩绿叶到成为我们杯中的可口佳茗,需要这么多道工序,耗费这样长的时间,我们深深体会到茶人的不易。
  在品茶间,我们学着如何辨别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它们的制法和品质均有不同,泡出来的色泽和口感各异。比如绿茶的特点是清汤绿叶;青茶又称乌龙茶,汤色橙黄清亮,滋味醇厚甘爽;红茶汤色以红色为主调,香甜味醇;白茶经轻微发酵,清雅芳香;黄茶是绿茶加了一道闷堆的工序,经发酵后而得;而我们平常喝的普洱茶则属于黑茶,独具浓厚陈香。
  最初认识茶,是从始祖炎帝神农始,“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最先是作为药用而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
  茶之盛行,始自唐时,陆羽以一生研究实践著述《茶经》,至今被尊为“茶圣”,是他系统的阐述,把茶从实用价值提升到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茶道”由此盛行并广传日本、东南亚等地。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元起,茶与寻常百姓的生活已密不可分。尤其在我国南方饮茶风俗甚浓,至今功夫茶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从南到北,大有席卷全国之势。
  古人喝茶,讲究“禅茶一味”,一杯清茶,淡淡清香,氤氲缭绕,三分禅意,七分空灵,一时让人心驰神往,心在斗室,而思接千古。这便是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我们要想达到“吃茶参妙理,水底一灯明”的境界,还得继续“吃茶去”。
  古人或临江野饮,看大江东去,江水滔滔,与天地浩然之气相交接;或于山涧清泉之侧,鸣琴烹茶,泉声、风声、煮茶声,与饮茶者的心声融为一体;或于古亭相聚品茗,与友人互诉衷肠。今三五师友齐聚云峰山,赏山川秀色,池畔人家,品云峰佳茗,缕缕茶香,明心见性,各自欢喜。
  昔有罗氏者隐于武夷山,因而“罗芥”茶名扬天下。今云峰山有曾侯银剑、神农益木、编钟龙井,皆因随州有充沛丰厚的历史人文浸润,更有随州芽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云峰山茶叶远销欧美、日本,没有对品质的不懈追求是做不到的,这背后,或许有比“罗芥”更动人的故事,期待更多人来挖掘解读。
  “偏爱君家碧玉盘,云峰山脚未尝干。书生自恨无金换,聊以诗章乞数团。”擅改宋代陈东的《茶》诗,欲以一篇清淡文字,乞杯酽茶来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