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2年09月10日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持续释放乡村振兴动能

张瀚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州市紧紧围绕“强村富民”目标,坚持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盘活资产资源为突破口,以发展新型合作经济、股份合作经济为主方向,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助推乡村振兴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坚持党建引领,当好千山万水“领路人”
  强化组织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村党支部(总支)—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中心)户”的村级党组织体系,打通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聚焦村集体发展薄弱环节,为全市55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开具“处方”283条,解决各类问题312个,夯实村级战斗堡垒。创新党组织设置,引导42个村以“1+1+N”(1个党建联盟、1个联盟议事机构、N个成员党组织)的方式跨村(镇)、跨行业组建了5个区域(产业、行业)党建联盟,实现强弱结对、抱团发展。
  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党组织书记“红色头雁”工程,引回200多名政治过硬、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建强乡村振兴“领头雁”队伍,全市525位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或经济合作理事长。持续推动优势资源下沉,为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向664个行政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664名、工作队561支,向914个村选派202名“金融村官”担任书记或主任助理。着力打好“乡情牌”,积极鼓励本村在外能人和成功人士兼任村书记助理或村名誉主任,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强化考核督办。坚持以考促干,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和党建考核重要内容,倒逼各级党组织书记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履职尽责。切实做好村“两委”换届“回头看”工作,发现督促整改问题46个,调整不胜任村干部73人。全面推行“明星书记”帮带制度,通过大比武、擂台赛、“领头雁”大讲堂等活动,晒工作亮点,提振村干部队伍精神气,让“明星书记”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坚持共建共享,绘好守正出新“新画卷”
  抓清理打基础。全面进行清产核资工作和“三资”审计工作,坚决打好打赢“三资”清理这场村集体利益的保卫战。借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大声势,重点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中的“口袋合同”“嘴巴合同”“烟酒合同”进行专项整治,彻底弄清村集体的“家产家底”,对非法侵占集体资源、违规违纪发包合同、长期拖欠承包费等行为予以坚决打击,累计规范农村租赁发包合同3134份,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清出了正气、理出了资源。
  抓改革促发展。坚持把组织群众、共建共享贯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过程,大力推广“村社一体、合股经营”“集体+公司(能人)+农民”等股份合作经济模式,稳妥推进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全市900多个村(居、社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取得较好收益。积极兴办乡村合作公司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进“三资”改革,引导各村以资源、资产作价入股或上级资金入股乡村合作公司,全市共成立乡村合作公司611家,带动3.7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抓产业促增收。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深挖各村土地、历史、文化等资源,积极规划培育集体经济示范项目,打造特色产业示范村。随县万和镇成立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力发展兰花产业,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左右;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发展民宿、香菇等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变美。特色产业项目的持续投产,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激发了各村思考发展路径、寻找优质项目的热情。
  坚持多方发力,疏通茁壮成长“大动脉”
  政策驱动。持续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夯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底盘。对上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和省管党费等“三级财政扶持”政策,为重点村“输血”补养。对内挖掘潜力,整合涉农资金、联系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党费等专项资金支持发展集体经济。2015年以来,市级联系服务群众经费每年列支不少于3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
  项目撬动。科学把握各村特点和优势,统筹整合区域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团促互补、片区带全域”。争取、撬动各类资金1.5亿元,新上集体经济项目1920个,建立第一书记产业示范基地897个,助推空壳村全面消除,经营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78个,占比95.3%。
  帮扶联动。聚焦经济薄弱村,实行“四个一”包保专班对口帮扶,一名县领导直接联系、一名乡镇(街道)班子成员牵头负责、一个工作专班直接指导、一批县直机关对口帮扶。同时,强化技术指导,积极从农业农村、科技、财政、林业、文旅等部门中筛选业务骨干,组建22个专家服务团,重点为“三级财政资金”扶持村送政策、解难题、送服务,通过现场指导、预约上门、连线咨询等方式,为全市新型村集体经济项目提供“保姆式”指导服务。
  (作者单位: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