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19日
握指成拳应对各项挑战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引人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与前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今年的会议特别把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作为重点工作,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同进行部署安排,进一步突显了科技与产业在明年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中央经济会议和此前几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涉及产业政策时,均提到了‘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指出,要发展和安全并举。”赵锡军表示,在应对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带来的挑战中,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突显,发展不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特别是产业链和供应链运行的稳定性,在2023年存在一定的变数,这也要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不稳定因素及其风险。
  除了产业政策,近年来在应对三重压力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直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了安排。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提效”。赵锡军认为,这一方面表明了财政政策工具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势,比如,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延续了以往财政政策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加力”上,此次会议要求“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即财政政策如何加力、加力到何种程度,需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和地方债务的风险,这意味着财政政策并非单边的扩大支出,而是要考虑支出的可持续性和风险的可控性。
  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重点在于“流动性合理充裕”。赵锡军表示,这说明不能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也不能“大水漫灌”,要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金融总体稳定。
  “整体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明年财政政策发力要比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的信号。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将会是2023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田轩表示,明年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其中支农、支小等长期性工具和科技创新、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阶段性工具的投入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对于地产、基建和制造业信贷支持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