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13日
文旅胜地大洪山
  大洪山是我国佛教禅宗派的重点丛林。唐朝宝历二年(826年)秋,禅宗祖师慧能的第三代弟子善信和尚在山西五台山修行后,南行到达大洪山。他见这里大旱,山主张武陵带众乡人准备杀猪宰羊求雨。善信表示愿舍身代牲求雨,他登上主峰北崖祈雨,第三日果然雷雨大作,解除了数百里内旱灾。张武陵慨然捐出自己的山林,为善信修建庙宇。善信坐化之前,毅然割下自己的双足,供奉龙神。后人传为镇寺之宝——“佛足”。
  这故事上奏皇帝,唐文宗赐善信“慈忍大师”法号,御书院额“幽济禅院”。后又加赐名“灵济禅院”,并将殿中12神像封为王、公、侯等职。从此,大洪山名扬四方,香火逐年旺盛。以后各朝皇帝赐额。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高祖皇帝赐名“奇峰寺”。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神宗皇帝赐名“灵峰寺”。
  北宋名僧善洪于真宗咸平五年春(1002年)往天竺(今印度)取佛经,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四月还京(开封)。真宗皇帝到偏殿亲迎,并赐紫衣银绢。善洪要求到大洪山传经被许,不久圆寂,合佛牙、舍利并葬于大洪山北塔。
  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诏嵩山少林寺报恩禅师为大洪山十方崇宁保寿禅院住持。报恩将主峰(宝珠峰)山顶推平,将荒废的殿堂重新修缮、扩建,使“大洪山精舍壮观天下”。山下洪山寺(下院)也得到扩建,上下寺院僧人达千人。与此同时,他又在宝珠峰南的大湖边建起寺院,取名为“随州大洪山十方崇宁保寿禅院”,时上下两院住僧众千余人。
  北宋中后期,是大洪山佛教又一鼎盛的时期,大洪山成为曹洞宗的中兴之地。涌现了大阳警玄、投子义青、芙蓉道楷等一批曹洞宗的优秀传人,成为曹洞宗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的关键人物。芙蓉道楷更是被后世尊为“曹洞宗中兴之父”。中国曹洞宗传于日本后,在日本今福田县建有永平寺,后又在今横滨市建总持寺。1984年以来,日本佛教学者多次到大洪山寻根觐祖。
  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金兵南侵,随州成为战场。荆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将洪山寺部分僧人及“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改东山寺为洪山寺,易东山名为“小洪山”。
  大洪山主峰山顶、山麓的寺庙因战乱而毁,因缘具足再建,元朝时了庵禅师在山麓拓宽寺庙基地,众营栋宇,雄伟壮丽,改名为“万寿禅院”。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四川僧人广祥、广吉自五台山挂锡于此,重振洪山寺院,建有大佛殿、祖师殿、钟鼓楼等,直到崇祯七年(1634年)二月才落成。思宗皇帝赐额“楚山望刹”。
  据清《大洪山志》记载,唐以后陆续在洪山主峰四周建有寺庙26处,号称“汉东地阔无双院,楚北天空第一峰”。联曰“大洪山山连山山山相连,洪山寺寺接寺寺寺连接。”
  大洪山寺院经历五毁六建,可谓凤凰涅槃。2009年,当代佛门泰斗本焕长老率衣钵弟子印顺大和尚,携十方檀越发大愿重建慈恩寺于宝珠峰之巅,并由现任中佛协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的印顺大和尚出任大慈恩寺住持。“大慈恩寺”名系取“慈忍大师”之“慈”和“报恩禅师”之“恩”合成,意为继承两位大德的精神续佛慧命,大力弘扬佛教传统文化。
  大慈恩寺重建总用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2011年5月31日,金顶落成开光;2013年10月27日,大慈恩寺全堂佛像开光。寺庙建筑群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呈十字形展开,中轴线主体建筑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佛足阁、金顶依次展开,错落有致,磅礴大气,再现唐宋佛教“楚山望刹”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