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11日
爱上“随州香稻”
●王艳丽
作为一名“资深”农业工作者,虽分得清“谷子”、“稻谷”,知道它们一个属于禾本科草本植物,一个属于禾本科稻属植物。但说来惭愧,对它们重要性、系统性的认识竟然来自3月的湖南“隆平高科”之行。
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说明湖南和湖北的粮食生产能力都非常强,但同属“鱼米之乡”,湖南和湖北在“气质”上相差甚远。可能跟我们身处“农谷”有关,“土气”是长沙给初来乍到的我们的第一印象。这一片不是“农科院”,就是“农学院”“种子研究所”,大雨滂沱中,放眼望去,基地挨着基地,试验田连着试验田,但见光秃秃的一片(隆平商学院的黄院长告诉我们,其实地下也是万物萌动,来“隆平”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份),只有各色的油菜花开得正艳,但都被套上了白色的袋子,学农的人都知道这是为了阻止外源花粉的传播,保证育种的纯度。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大都是80后和90后,其中不乏农业方面的专家和领军人物,他们个个是“上得了学术殿堂,也下得了试验田”:于他们而言,可以是上市企业“隆平高科”的“白骨精”,也可在学院坐而论道,更能与农民在田间开展“种植方法”的研讨与合作,对农村和农民的现状更是门儿清,“知道农业的难,但仍不退缩,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知难而上、永不言败、务实、踏实、执着的精神,不知是来自于湖南人的强大基因,还是袁隆平院士的身体力行与精神引领?
进入全国唯一的一家“水稻博物馆”,映入眼帘的雕塑,是炎帝神农手持稻穗的形象,背景板是二十四节气和稻谷装饰的馆徽。这让生在炎帝神农故里的我们,升腾起一丝自豪感来。
通过讲解员科普,大家知道了“稻是人类最早驯化和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并食用稻米的地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们大但探索,驯化野生稻,人工栽培水稻,开启了农耕文明”,正如“水稻博物馆”前言所述,“一粒小小的稻米,不仅仅是一个作物生长的故事,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垦殖、成长和进步的史诗。”
那么作为“炎帝亲耕地”的随州,到底有哪些本土稻米品牌深入人心、且走进我们的餐桌呢?我想在大随人心目中,排在榜首的一定是“殷店大米”,殷店出好米,且只在那方圆数公里的地方,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鹦鹉骄子”这么霸气的名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稻米市场曾风靡一时;后来万店又出了一个“王老头”的糙米,因为颗粒较硬,不易粘锅,是炒花饭的最佳选项,更是带火了大排档铁板炒饭。至于其它的,我就想不出来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的品牌大米越来越多,什么京山大米、泰国香米、东北大米,更不用说现在爆火的“五常大米”……在这些大品牌前,随州的老品牌大米渐渐不那么香了,直到“随州香稻”闪亮登场。
时间要回到2019年9月,在曾都区何店镇王店村召开的一个机收现场会,会前有种子厂家的验收品鉴会,在大片大片金黄的稻田里,我见到了尚未收割、长在“深闺中”的“随州香稻”,跟普通水稻相比,它色泽更金黄、颗粒更饱满,穗更长。我专门拍了几张它的靓照,作为“丰收胜景图”收藏。
无独有偶,也是在这一年9月,袁隆平院士受邀为“随州香稻”题字,但看了报道我才知道,其实早在2016年来随州时,他就说过:“随州这里土质好、气候好、水源好、栽培技术好,是中籼稻最适宜的生长区域,这里的中稻产量高、米质好。”看来袁隆平院士与随州缘分不浅,助推随州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之心至诚。
但我真正体会到“随州香稻”的妙处,还是在2023年。虽说“随州香稻”的品鉴会已搞了几届,但我一直对专家的推介不太相信,直到机缘巧合下,无意中买了一袋,才感觉它真是米中佳品,软硬适中,香味浓郁,煮饭过程中,便可闻到久违的饭香。于是我这个碳水爱好者,毫无抵抗力地爱上了它,并因为它,爱上了海翼商业街上的一家网红炒饭,每次都排着长队,只为那一口Q弹与软糯,原来好吃的米,可蒸可炒,不就菜吃,也自有一分清香与甘甜。
好东西就是要分享给身边重要的人,何况关乎我们的一日三餐。2024年春节,我狂购了十几袋送亲朋好友,大家吃了都说好,老百姓的口碑才是“随州香稻”的金字招牌呀。更为奇妙的是,2024年3月,我们来到了湖南隆平高科学习,亲耳聆听了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他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可惜院士也长眠地下,但他对“随州香稻”的推介似乎仍历历在目、声声在耳,希望“随州香稻”不负众望,能够走得更远,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作为一名“资深”农业工作者,虽分得清“谷子”、“稻谷”,知道它们一个属于禾本科草本植物,一个属于禾本科稻属植物。但说来惭愧,对它们重要性、系统性的认识竟然来自3月的湖南“隆平高科”之行。
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说明湖南和湖北的粮食生产能力都非常强,但同属“鱼米之乡”,湖南和湖北在“气质”上相差甚远。可能跟我们身处“农谷”有关,“土气”是长沙给初来乍到的我们的第一印象。这一片不是“农科院”,就是“农学院”“种子研究所”,大雨滂沱中,放眼望去,基地挨着基地,试验田连着试验田,但见光秃秃的一片(隆平商学院的黄院长告诉我们,其实地下也是万物萌动,来“隆平”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份),只有各色的油菜花开得正艳,但都被套上了白色的袋子,学农的人都知道这是为了阻止外源花粉的传播,保证育种的纯度。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大都是80后和90后,其中不乏农业方面的专家和领军人物,他们个个是“上得了学术殿堂,也下得了试验田”:于他们而言,可以是上市企业“隆平高科”的“白骨精”,也可在学院坐而论道,更能与农民在田间开展“种植方法”的研讨与合作,对农村和农民的现状更是门儿清,“知道农业的难,但仍不退缩,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知难而上、永不言败、务实、踏实、执着的精神,不知是来自于湖南人的强大基因,还是袁隆平院士的身体力行与精神引领?
进入全国唯一的一家“水稻博物馆”,映入眼帘的雕塑,是炎帝神农手持稻穗的形象,背景板是二十四节气和稻谷装饰的馆徽。这让生在炎帝神农故里的我们,升腾起一丝自豪感来。
通过讲解员科普,大家知道了“稻是人类最早驯化和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并食用稻米的地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们大但探索,驯化野生稻,人工栽培水稻,开启了农耕文明”,正如“水稻博物馆”前言所述,“一粒小小的稻米,不仅仅是一个作物生长的故事,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垦殖、成长和进步的史诗。”
那么作为“炎帝亲耕地”的随州,到底有哪些本土稻米品牌深入人心、且走进我们的餐桌呢?我想在大随人心目中,排在榜首的一定是“殷店大米”,殷店出好米,且只在那方圆数公里的地方,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鹦鹉骄子”这么霸气的名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稻米市场曾风靡一时;后来万店又出了一个“王老头”的糙米,因为颗粒较硬,不易粘锅,是炒花饭的最佳选项,更是带火了大排档铁板炒饭。至于其它的,我就想不出来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的品牌大米越来越多,什么京山大米、泰国香米、东北大米,更不用说现在爆火的“五常大米”……在这些大品牌前,随州的老品牌大米渐渐不那么香了,直到“随州香稻”闪亮登场。
时间要回到2019年9月,在曾都区何店镇王店村召开的一个机收现场会,会前有种子厂家的验收品鉴会,在大片大片金黄的稻田里,我见到了尚未收割、长在“深闺中”的“随州香稻”,跟普通水稻相比,它色泽更金黄、颗粒更饱满,穗更长。我专门拍了几张它的靓照,作为“丰收胜景图”收藏。
无独有偶,也是在这一年9月,袁隆平院士受邀为“随州香稻”题字,但看了报道我才知道,其实早在2016年来随州时,他就说过:“随州这里土质好、气候好、水源好、栽培技术好,是中籼稻最适宜的生长区域,这里的中稻产量高、米质好。”看来袁隆平院士与随州缘分不浅,助推随州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之心至诚。
但我真正体会到“随州香稻”的妙处,还是在2023年。虽说“随州香稻”的品鉴会已搞了几届,但我一直对专家的推介不太相信,直到机缘巧合下,无意中买了一袋,才感觉它真是米中佳品,软硬适中,香味浓郁,煮饭过程中,便可闻到久违的饭香。于是我这个碳水爱好者,毫无抵抗力地爱上了它,并因为它,爱上了海翼商业街上的一家网红炒饭,每次都排着长队,只为那一口Q弹与软糯,原来好吃的米,可蒸可炒,不就菜吃,也自有一分清香与甘甜。
好东西就是要分享给身边重要的人,何况关乎我们的一日三餐。2024年春节,我狂购了十几袋送亲朋好友,大家吃了都说好,老百姓的口碑才是“随州香稻”的金字招牌呀。更为奇妙的是,2024年3月,我们来到了湖南隆平高科学习,亲耳聆听了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他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可惜院士也长眠地下,但他对“随州香稻”的推介似乎仍历历在目、声声在耳,希望“随州香稻”不负众望,能够走得更远,得到更多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