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28日
优化“营商”赢“好商”夯实发展“硬支撑”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王春梅 魏涛 卢宏亮
从压缩政务服务事项,到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环境,在随县,企业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带来的便利。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随县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经济生态的“第一大事”,扎实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精准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利企便民 政务服务提效能
优化政务服务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便利企业和群众生产经营与办事创业的重要支撑,随县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做实利企便民文章。
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持续推进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完成“一事联办”主题事项46个;梳理跨市通办事项928项,与5省6地签订跨省通办协议,累计42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办理。
建强用好数字化平台。及时准确汇集行政管理数据,上传833条数据资源,123万余条数据信息项;录入电子证照26万余本,推动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应用全覆盖;汇集各级惠企政策90条,为完善“一企一档”提供政策支撑。
健全评价反馈体系。结合清廉窗口创建,融入“五责五公开”监督理念,自主研发“码上督”政务小程序,定期从后台提取群众评价,倒逼部门切实履责,形成“政务服务+监督”新模式。
宽松便利 市场主体添活力
营商环境的优劣,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随县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从落实优惠政策、解决企业诉求等多方面对企业开展服务,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开办企业更加便捷。实现企业开办1050(1个环节、0.5天办结、零费用),企业变更“确认即办理”,企业注销0.5个工作日办结(不含公告时间)。推行“一照多址”“一证多址”“一业一证”等改革措施,简化登记手续,实现不见面审批。
免税退税流程更优。精简退税及惠企政策审核办理流程,推动退税向无申请、电子化发展,2024年至今共办理490笔退税业务,退税时长压缩至1.3个工作日。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更高。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率由2023年31.85%提升至100%,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度,实行告知承诺审批的办件数占审批服务办件总数的比例由25.39%提升至50%以上。实行单体验收,大幅缩短项目落地投产周期,验收材料从45项减至17项,验收审批效率提升60%以上。
蓄势赋能 要素保障强支撑
壮大实体经济,资源要素保障是筑牢其基础支撑的重要一环。随县以资源要素的有力保障,不断巩固“稳”的基础,加速集聚“进”的动能,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固本强基。
多措并举解决用地需求。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对符合要求的工业项目通过扩大生产性用房、厂房加层、厂区改造途径增加容积率的,实行免收土地价款。实施社会投资类项目“用地清单制”,大力推行“标准地”出让,缩短项目开工时间。
实现水电气网联动报装。改革后申报入口6个合并为1个,申请材料20余项减为0项,企业跑动次数由原来至少4次减为0次。实现供水供气企业按照行业标准投资建设的接入工程延伸至用户建筑区划红线。
搭建融资对接平台。组织相关企业参加“直通车+面对面”对接活动,开展“早春行”企业走访,召开政银企对接会、恳谈会,常态化搭建银企对接桥梁。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供给结构,加大对“专精特新”、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能。
规范执法 法治护航促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随县不断提升规范执法水平,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最大限度降低执法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积极搭建政企沟通协商平台,创办《企业帮》特色栏目,进一步扩宽助企渠道。创新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和“局长进大厅”双进活动,县领导带头走访企业30余家,协调解决困难54个。着力推进“我在税务分局看‘枫’景”体验推介活动,组织企业家、商会代表现场体验“征纳互动”;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暨校园引才大使”活动,为随县企业持续输送高校人才。
提高行政执法工作水平。组织举办全县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邀请权威专家授课,提升基层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组织评查卷宗40份,发现问题线索6个,向纪委监委移交线索4条。
提升案件审理效率。大力推广网络立案审核,设置网上立案审批专员,截至目前,一审民商事案件网上立案总数2417件,网上立案率为93.79%。建立知识产权批量维权快审快结+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实现知识产权批量维权案件快速审结。
大力推行规范柔性执法。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两免一减一评估”柔性执法体系改革(免处罚、免强制,减轻处罚,评估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的经济影响),对中小企业推行“首违不罚”“包容免罚”,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安全风险隐患。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随县将以“比学赶超”的劲头,锚定更高目标,拿出更实举措,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优质的“土壤”。
从压缩政务服务事项,到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环境,在随县,企业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带来的便利。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随县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经济生态的“第一大事”,扎实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精准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利企便民 政务服务提效能
优化政务服务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便利企业和群众生产经营与办事创业的重要支撑,随县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做实利企便民文章。
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持续推进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完成“一事联办”主题事项46个;梳理跨市通办事项928项,与5省6地签订跨省通办协议,累计42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办理。
建强用好数字化平台。及时准确汇集行政管理数据,上传833条数据资源,123万余条数据信息项;录入电子证照26万余本,推动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应用全覆盖;汇集各级惠企政策90条,为完善“一企一档”提供政策支撑。
健全评价反馈体系。结合清廉窗口创建,融入“五责五公开”监督理念,自主研发“码上督”政务小程序,定期从后台提取群众评价,倒逼部门切实履责,形成“政务服务+监督”新模式。
宽松便利 市场主体添活力
营商环境的优劣,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随县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从落实优惠政策、解决企业诉求等多方面对企业开展服务,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开办企业更加便捷。实现企业开办1050(1个环节、0.5天办结、零费用),企业变更“确认即办理”,企业注销0.5个工作日办结(不含公告时间)。推行“一照多址”“一证多址”“一业一证”等改革措施,简化登记手续,实现不见面审批。
免税退税流程更优。精简退税及惠企政策审核办理流程,推动退税向无申请、电子化发展,2024年至今共办理490笔退税业务,退税时长压缩至1.3个工作日。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更高。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率由2023年31.85%提升至100%,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度,实行告知承诺审批的办件数占审批服务办件总数的比例由25.39%提升至50%以上。实行单体验收,大幅缩短项目落地投产周期,验收材料从45项减至17项,验收审批效率提升60%以上。
蓄势赋能 要素保障强支撑
壮大实体经济,资源要素保障是筑牢其基础支撑的重要一环。随县以资源要素的有力保障,不断巩固“稳”的基础,加速集聚“进”的动能,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固本强基。
多措并举解决用地需求。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对符合要求的工业项目通过扩大生产性用房、厂房加层、厂区改造途径增加容积率的,实行免收土地价款。实施社会投资类项目“用地清单制”,大力推行“标准地”出让,缩短项目开工时间。
实现水电气网联动报装。改革后申报入口6个合并为1个,申请材料20余项减为0项,企业跑动次数由原来至少4次减为0次。实现供水供气企业按照行业标准投资建设的接入工程延伸至用户建筑区划红线。
搭建融资对接平台。组织相关企业参加“直通车+面对面”对接活动,开展“早春行”企业走访,召开政银企对接会、恳谈会,常态化搭建银企对接桥梁。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供给结构,加大对“专精特新”、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能。
规范执法 法治护航促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随县不断提升规范执法水平,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最大限度降低执法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积极搭建政企沟通协商平台,创办《企业帮》特色栏目,进一步扩宽助企渠道。创新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和“局长进大厅”双进活动,县领导带头走访企业30余家,协调解决困难54个。着力推进“我在税务分局看‘枫’景”体验推介活动,组织企业家、商会代表现场体验“征纳互动”;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暨校园引才大使”活动,为随县企业持续输送高校人才。
提高行政执法工作水平。组织举办全县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邀请权威专家授课,提升基层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组织评查卷宗40份,发现问题线索6个,向纪委监委移交线索4条。
提升案件审理效率。大力推广网络立案审核,设置网上立案审批专员,截至目前,一审民商事案件网上立案总数2417件,网上立案率为93.79%。建立知识产权批量维权快审快结+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实现知识产权批量维权案件快速审结。
大力推行规范柔性执法。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两免一减一评估”柔性执法体系改革(免处罚、免强制,减轻处罚,评估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的经济影响),对中小企业推行“首违不罚”“包容免罚”,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安全风险隐患。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随县将以“比学赶超”的劲头,锚定更高目标,拿出更实举措,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优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