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3日
从“穷山窝”到“香饽饽”
随州日报通讯员 叶正坤
昔日高山穷困地,今朝红色美丽村。地处桐柏山南麓、位于随县淮河镇西南部的桐桥畈村,因过去又穷又偏,这里“姑娘往外嫁,媳妇难进门”,是个远近闻名的“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出行难、发展难、人心散、治理乱”成为桐桥畈村发展的桎梏。
近年来,淮河镇党委政府借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以强县工程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抓手,综合分析研判桐桥畈村资源禀赋、文化底蕴、比较优势、发展路径等实际情况,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将桐桥畈村打造成“红色旅游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努力实现从“穷山窝”到“香饽饽”的蝶变之路。
以党建引领为“龙头”强引擎
近年来,桐桥畈村“两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促乡村振兴,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2022年以前,桐桥畈村因党支部战斗力不强、群众满意度低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帮助桐桥畈村彻底“改头换面”,淮河镇党委政府经多方摸排,最终做通在外成功人士李世代的思想工作,他返回家乡竞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上任后,李世代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与主动性,将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与本乡风土人情相结合,按照“村党支部+村民代表+农户”三级治理模式,群策群力共谋发展。以村干部包片、湾组长联户、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为抓手,李世代带领村“两委”人员、驻村第一书记、党员逐户走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探索出一条生态观光、红色旅游、特色养殖、果蔬采摘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新路子,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严格落实“两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大力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自觉接受村民监督,让“财务在阳光下‘晾晒’、权力在监管下运行”,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现在,村委会办公室每天都有人值班,我们办事有人找了。”村民魏志华说道。
以产业发展为“躯干”稳支撑
“尖山”的阻隔是这里世代不可逾越的天堑,交通不便是限制村内产业快速发展的鸿沟。外面的东西运不进来,老百姓的农特产品也运不出去。“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有出路。”这是桐桥畈村干部群众多年以来的共同心愿。
为彻底解决行路难这一问题,桐桥畈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代表大会、板凳会等集思广益,商讨解决办法,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最终筹集乡村振兴、交通建设、驻村单位帮扶等资金200万元,打捆使用建成了一条4公里长、5.5米宽的通村公路,道路两旁配套栽种近1000棵樱花、紫薇等苗木。截至目前,桐桥畈村通村通组道路硬化里程长达17公里。
道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红色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23年,桐桥畈村成功引进了总投资5000万元的千亩田园综合体及观光游乐园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开工建设,主要打造成包括高山种植区、生态养殖区、四季采摘区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现已完成了53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主要种植高山香稻、油菜、花生等作物;建成标准化黄牛、黑猪生态农场2处、四季瓜果采摘园70亩。项目的成功引进,盘活了闲置资产资源,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问题,村民务工不用再出村了,年人均收入2.5万元左右。此外,依托背靠桐柏山脉丰富的山场资源,以“村集体+大户”的方式发展高山放养生态黄牛养殖,目前已带动养牛户9户养牛1500多头。
“2023年桐桥畈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今年有望达30万元左右,下一步,村集体计划追加投资,利用耕地流出整改的土地资源种植30000段段木香菇和200亩冬瓜,装修民宿2栋发展民宿经济,进一步推动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村党支部书记李世代说。
以乡村治理为“绿叶”美环境
走进桐桥畈村,整洁干净的水泥路面、参差错落的苗木花卉、纤尘不染的农户庭院……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这得益于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显著成效。
“三分建,七分管。”桐桥畈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坚持建管并重,探索“村干部带头、党员示范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公益性岗位兜底”的四方联动模式,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用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一约五会”制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鼓励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努力实现干群从“被动干”向“主动干”的思想转变。同时,成立环境卫生志愿服务队,每月不定期对村庄主干道及周边农户开展扫垃圾、清杂草、码整齐等环境治理,营造人人参与、共享生活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多次,完成12户农户“厕所革命”,清理柴草乱堆乱放10处,包装改造主干道老旧房屋6处,新建桥梁1座,投入垃圾桶60个,对2处易地搬迁点井水和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安排保洁员11人进行常态化保洁,村庄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以红色文化为“活水”润心田
英雄桃花尖,红色桐桥畈。这里曾发生了一场红二十八军以少胜多的重大战役,为传承红色事迹,深挖红色资源,2023年桐桥畈村成功申报国家“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争取国家资金400万元,聘请专业设计研究院对村庄、遗址、文化进行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和深度挖掘。
“小时候,我就经常听老人讲桃花尖战役的红色故事,学校每年清明节时组织我们踏青祭扫,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桐桥畈村党员后加根说。
随着对村内红色文化资源的深挖、开发与利用,目前已建成红色村标及雕塑各1处、红色广场1个、展览馆及体验馆3栋、烈士纪念碑1座,打通了红军展览馆至桃花尖纪念碑5公里长的道路。有望年内全面竣工开馆,届时红二十八军的战斗事迹、红色发展历程、战斗遗址等图景将全方位展现。
山还是那座尖山,村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村。如今的桐桥畈村干群凝聚力强、班子威信力高、工作执行力快,已由曾经落后贫穷的“深度贫困村”跃升为淮河镇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明星村”,一幅“产业旺、村庄美、生态好、文化兴”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昔日高山穷困地,今朝红色美丽村。地处桐柏山南麓、位于随县淮河镇西南部的桐桥畈村,因过去又穷又偏,这里“姑娘往外嫁,媳妇难进门”,是个远近闻名的“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出行难、发展难、人心散、治理乱”成为桐桥畈村发展的桎梏。
近年来,淮河镇党委政府借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以强县工程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抓手,综合分析研判桐桥畈村资源禀赋、文化底蕴、比较优势、发展路径等实际情况,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将桐桥畈村打造成“红色旅游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努力实现从“穷山窝”到“香饽饽”的蝶变之路。
以党建引领为“龙头”强引擎
近年来,桐桥畈村“两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促乡村振兴,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2022年以前,桐桥畈村因党支部战斗力不强、群众满意度低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帮助桐桥畈村彻底“改头换面”,淮河镇党委政府经多方摸排,最终做通在外成功人士李世代的思想工作,他返回家乡竞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上任后,李世代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与主动性,将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与本乡风土人情相结合,按照“村党支部+村民代表+农户”三级治理模式,群策群力共谋发展。以村干部包片、湾组长联户、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为抓手,李世代带领村“两委”人员、驻村第一书记、党员逐户走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探索出一条生态观光、红色旅游、特色养殖、果蔬采摘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新路子,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严格落实“两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大力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自觉接受村民监督,让“财务在阳光下‘晾晒’、权力在监管下运行”,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现在,村委会办公室每天都有人值班,我们办事有人找了。”村民魏志华说道。
以产业发展为“躯干”稳支撑
“尖山”的阻隔是这里世代不可逾越的天堑,交通不便是限制村内产业快速发展的鸿沟。外面的东西运不进来,老百姓的农特产品也运不出去。“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有出路。”这是桐桥畈村干部群众多年以来的共同心愿。
为彻底解决行路难这一问题,桐桥畈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代表大会、板凳会等集思广益,商讨解决办法,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最终筹集乡村振兴、交通建设、驻村单位帮扶等资金200万元,打捆使用建成了一条4公里长、5.5米宽的通村公路,道路两旁配套栽种近1000棵樱花、紫薇等苗木。截至目前,桐桥畈村通村通组道路硬化里程长达17公里。
道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红色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23年,桐桥畈村成功引进了总投资5000万元的千亩田园综合体及观光游乐园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开工建设,主要打造成包括高山种植区、生态养殖区、四季采摘区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现已完成了53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主要种植高山香稻、油菜、花生等作物;建成标准化黄牛、黑猪生态农场2处、四季瓜果采摘园70亩。项目的成功引进,盘活了闲置资产资源,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问题,村民务工不用再出村了,年人均收入2.5万元左右。此外,依托背靠桐柏山脉丰富的山场资源,以“村集体+大户”的方式发展高山放养生态黄牛养殖,目前已带动养牛户9户养牛1500多头。
“2023年桐桥畈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今年有望达30万元左右,下一步,村集体计划追加投资,利用耕地流出整改的土地资源种植30000段段木香菇和200亩冬瓜,装修民宿2栋发展民宿经济,进一步推动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村党支部书记李世代说。
以乡村治理为“绿叶”美环境
走进桐桥畈村,整洁干净的水泥路面、参差错落的苗木花卉、纤尘不染的农户庭院……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这得益于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显著成效。
“三分建,七分管。”桐桥畈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坚持建管并重,探索“村干部带头、党员示范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公益性岗位兜底”的四方联动模式,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用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一约五会”制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鼓励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努力实现干群从“被动干”向“主动干”的思想转变。同时,成立环境卫生志愿服务队,每月不定期对村庄主干道及周边农户开展扫垃圾、清杂草、码整齐等环境治理,营造人人参与、共享生活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多次,完成12户农户“厕所革命”,清理柴草乱堆乱放10处,包装改造主干道老旧房屋6处,新建桥梁1座,投入垃圾桶60个,对2处易地搬迁点井水和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安排保洁员11人进行常态化保洁,村庄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以红色文化为“活水”润心田
英雄桃花尖,红色桐桥畈。这里曾发生了一场红二十八军以少胜多的重大战役,为传承红色事迹,深挖红色资源,2023年桐桥畈村成功申报国家“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争取国家资金400万元,聘请专业设计研究院对村庄、遗址、文化进行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和深度挖掘。
“小时候,我就经常听老人讲桃花尖战役的红色故事,学校每年清明节时组织我们踏青祭扫,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桐桥畈村党员后加根说。
随着对村内红色文化资源的深挖、开发与利用,目前已建成红色村标及雕塑各1处、红色广场1个、展览馆及体验馆3栋、烈士纪念碑1座,打通了红军展览馆至桃花尖纪念碑5公里长的道路。有望年内全面竣工开馆,届时红二十八军的战斗事迹、红色发展历程、战斗遗址等图景将全方位展现。
山还是那座尖山,村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村。如今的桐桥畈村干群凝聚力强、班子威信力高、工作执行力快,已由曾经落后贫穷的“深度贫困村”跃升为淮河镇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明星村”,一幅“产业旺、村庄美、生态好、文化兴”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