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5日
说 “让”
●姚军
  “让”,有谦让、礼让、退让、避让等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大学士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在家书中赋诗一首给予回应,“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收信,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吴家人受感动,也退让了三尺。由此,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专程来到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总书记重温了张吴两家“礼让”的故事。汲古言今,总书记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不仅如此,孔子在《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们在遇到问题、化解矛盾时,应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在行为上做到谦让,在心态上保持宽容,方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亦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充分褒扬了水能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的品格和境界。“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万丈深渊”“忍得一口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让礼一寸,得礼一尺”等等,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智慧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应在新时代做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的日常交往还是社会治理中,都应当用好“让”这一化解矛盾、增进理解、促进和谐的“法宝”,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使“相互礼让、以和为贵”成为社会风尚。
  “让”,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治理效能的途径。党员干部要争当“谦逊礼让”的表率,将“让”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和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积极引导群众树立谦恭礼让理念,倡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礼让”文化推动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在与民相处时,怀揣爱民之心,主动让利于民,乐于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宗旨,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美好的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