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荆楚大地的璀璨明珠,是湖北人民奋斗历程的结晶。作为国家多重战略交汇的“支点”,湖北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弘扬三大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内生动力、破解发展难题的核心动能。随州,作为炎帝故里、编钟之乡,其发展始终与湖北和时代同步。这三大精神深深根植于随州人民心中,是激励随州在新时代奋进的强大动力。
一、把握生成逻辑,探寻发展之源
1、历史实践:时代挑战与集体行动的结晶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作为时代挑战与集体行动的结晶,其生成逻辑深植于特定历史情境的严峻考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围剿与生存绝境,大别山军民历经28年武装斗争,淬炼出“坚守信念、勇当前锋”的革命生存智慧。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刻,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32万解放军以血肉之躯践行“人在堤在”的誓言,铸就“众志成城、敢于胜利”的抗洪意志;新时代全球疫情冲击下,党中央以“封一城护一国”的决断,武汉封城与全国4万医护星夜驰援,绘就“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中国答卷。三大精神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统合集体行动的核心能力——将危机压力转化为党群凝聚力,将牺牲奉献升华为价值符号,熔铸成回应存亡、自然、文明挑战的永恒精神丰碑。
2、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象表达
三大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的融合。大别山精神以“红旗不倒志如钢”的钢铁意志,在28年革命烽火中诠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磅礴伟力;抗洪精神依托“全国一盘棋”制度优势,将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升华为保卫江河安澜的治理效能与民族凝聚力;抗疫精神以“生命至上”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凭举国同心、科学求真的实践绘就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时代答卷。
3、文化基因:荆楚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三大精神”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荆楚文明的沃土,实现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精神特质的有机融合。如大别山精神既淬炼了楚文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勇毅,又熔铸了中原文化坚韧不拔的品格;抗洪精神则创造性转化了“大禹治水”所蕴含的集体智慧,将其升华为“尊重规律、科学防洪”的理性治理哲学;抗疫精神更是熔铸了神农氏“舍命尝百草”的为民献身情怀与李时珍求真务实的科学传统。三大精神共同激活并升华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层家国情怀,成为伟大民族精神在荆楚大地的鲜活地域化表达与实践典范。
二、深挖精神内涵,凝聚发展动力
1、大别山精神:革命烽火淬炼的忠诚与担当
巍巍大别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脊梁。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赤诚热血。面对“围剿”的腥风血雨,红二十五军将士以“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铮铮誓言,徐海东大将“革命不成功,绝不回故乡”的决绝,谱写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史诗。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部分,随州英雄儿女为民族解放前赴后继。新时代征程上,大别山精神昭示:唯有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政治忠诚,才能在复杂挑战中保持战略定力,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肩负起建成国家战略支点的千钧重任。
2、抗洪精神:江河安澜见证的众志成城
湖北因水而兴,亦屡受水患考验。伟大的抗洪精神在惊涛骇浪中凝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人在堤在”的誓言响彻荆江大堤,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长城”。98抗洪中,簰洲湾“生死牌”下十九勇士的悲壮坚守,至今仍激荡人心。这种精神昭示我们: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必须依靠集体伟力。这要求我们以“一盘棋”思维凝聚共识,以“钉钉子”韧劲攻坚克难,汇聚万千力量托举湖北“支点”崛起,确保发展航船行稳致远。
3、抗疫精神:大考大战淬炼的硬核力量
2020年,湖北武汉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决胜之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于此诞生。从“封一城护一国”的决断,到全国援鄂的星夜驰援;从白衣天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到科研人员争分夺秒的攻关;从社区工作者“不漏一户”的坚守,到随州各级医院的全力奋战,无不彰显尊重规律、果敢担当、团结协作的硬核力量。它启示我们:面对发展中的“娄山关”“腊子口”,必须坚持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意志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破解深层次矛盾,夯实“支点”根基,赢得发展主动与未来。
三、明晰转化路径,谱写随州篇章
1、以精神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把准支点建设的正确航向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更是引领发展的“定盘星”。传承大别山精神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要求随州必须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一是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学党的创新理论,把握新发展阶段、理念、格局要求,确保随州发展始终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进。二是要胸怀“国之大者”。 自觉将随州置于国家区域协调、长江经济带、湖北“建成支点”战略中考量,找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产业基地、鄂北门户的独特定位与价值贡献点。三是要坚守为民宗旨。 弘扬“生命至上”理念,在产业、城建、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等各领域站稳人民立场,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随州人民,凝聚起建功“支点”建设的磅礴民心。
2、以奋斗之姿展现随州担当,汇聚起建成“支点”的强大合力
随州的发展,是全体随州人民共同奋斗的事业。一是要弘扬实干作风。在全市上下大力营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浓厚氛围。鼓励党员干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一线冲锋陷阵、担当作为;激励企业家专注主业、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引导广大劳动者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争创一流,让奋斗成为随州最亮丽的底色。二是要坚持团结协作。打破地域、部门、行业壁垒,构建“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有效整合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积极融入武汉都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等区域协作,在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竞争优势。三是发挥文化优势。深入挖掘炎帝神农文化、编钟文化精神特质,与三大精神相融合,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随州特色的城市精神。通过宣传引导、典型示范、文明实践,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凝聚力。
3、以顽强意志攻克艰难险阻,全力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难题
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随州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定要跨越重重关隘、闯过道道险滩。一是要增强斗争本领。发扬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气概,运用法治思维和改革办法,向体制机制障碍“亮剑”,在关键领域突破,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攻坚。二是要坚持科学理性。提升运用科学思维和现代技术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在应对经济压力、防范重大风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精准识别、研判、施策。三是要锤炼过硬作风。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意志融入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干部保持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培养闯劲韧劲,打造政治过硬、能力高强的“铁军”,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作者系随州市委党校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