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2日
坚持“两个结合”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续安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根本逻辑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它是科学真理。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能固步自封,需要结合时代精神与中国实际不断发展。毛泽东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毛泽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坚定地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我们党才牢牢把握住中国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新中国成立后搞社会主义建设,曾经照抄照搬别人的路子,事实证明也走不通,历史教导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进程中,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正确回答和应对中国与世界、现实与未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命脉所在,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追求和历史责任。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其最新发展成果,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集大成。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70多年前的欧洲,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决不是偶然的。深层原因与中国文化有关系;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深层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高度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和血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只有复兴了优秀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用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词语高度凝练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华文明所内蕴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从天下观和社会理想来讲,《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传承周礼,曾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说老天爷什么也没说,春、夏、秋、冬四季循环运行,百物在生长,大自然这种生生不息启发人们要刚健有为。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尊重自然的属性、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大自然则滋养人类、反哺人类。古圣先贤通过观察天地万物提出的思想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高度契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家经典《礼记》描绘了中国式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古圣先贤对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与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如出一辙。
  从社会观和社会治理来讲,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方先哲都有丰富的民本思想。《尚书》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儒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大力倡导“仁政”,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与人民是创造历史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相吻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则来自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基和土壤,只有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营养,才能让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好的发扬光大,根深才能叶茂。反过来,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也激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加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其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而且非常注重从中华文明5000年的文化积淀中去汲取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更加根深叶茂。
  (作者系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