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3日
电波中的烽火岁月

  在湖北随州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陈列着一台斑驳的电报机。这台军用电报机,曾是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机要室的“中枢神经”,用滴滴答答的电波声编织出连接延安的红色情报网。
  作为党的“千里眼顺风耳”,机要密码工作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保生存、保胜利”的使命。1940年,李先念率部进驻九口堰时,这台从战场缴获的电报机便开始运转。直至战略转移,它始终是连接鄂豫边区与延安的“空中桥梁”。司令部机要室设在东厢房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屋内,三张木桌拼成的工作台上,这台电报机与密码本、铅笔、草稿纸为伴。机要员们称它为“老伙计”,外壳的绿色烤漆已多处剥落,旋钮上留着被汗渍浸染的痕迹,这是无数个昼夜连续工作留下的印记。
  在那个没有现代化通讯设备的年代,电报机成为五师与党中央联系的唯一纽带。每一次电波的跳动,都承载着重要的军事指令和战略情报,为五师的战斗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机要员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日夜坚守在电报机旁,用生命守护着党的秘密。
  “每天凌晨三点,机房的煤油灯一定还亮着。”老机要员周振邦在回忆录中写道。作为五师与延安联络的“听风者”,他们需要随时破译来自党中央的绝密电文。1941年冬,日军对白兆山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机要室随司令部转移至圣场山山洞。在潮湿阴冷的洞穴里,电报机被棉被层层包裹,发报员用身体挡住呼啸的北风,确保电波穿透敌军封锁。正是在这次战斗中,五师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创造了反“围剿”经典战例。
  电报机旁的密码本,是机要员用生命守护的“红色密钥”。五师采用自创的“洪山密语”,将“部队转移”译为“燕子南飞”,“武器弹药”化作“春耕种子”。1943年秋,日军截获一封标注“急”的电报,破译后竟是一首《悯农》古诗——这是机要室发出的紧急转移信号。当敌军扑向空无一人的九口堰时,五师主力已借着夜色完成战略转移。
  在九口堰的烽火岁月中,电报机不仅是一部通讯工具,更是革命先辈们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它记录了五师在敌后的艰苦斗争,见证了机要员们的英勇坚守。每一次电波的跳动,都是对革命先辈们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精神的最好诠释。
  (九口堰新五师革命旧址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