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3日
一口行军锅 道不尽的温暖
有这样一支部队,它深入中原腹地,孤悬敌后英勇抗战,你问我,这是哪支部队?它就是新四军第五师,诞生于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1982年,为了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业绩,随州市决定成立九口堰纪念馆,1984年10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亲笔题写“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的匾额。
九口堰纪念馆位于九口堰村,呈三进两院、砖木回廊式结构,是典型的明清古建筑,共有大小五十六间房,始建于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这里生动还原了当年五师首长在此指挥战斗的场景以及军民鱼水和睦相处的一派团结气氛,馆内西南角是战士们的大伙房,在伙房东南角静静地躺着一口行军锅。
走近一看,它早已是锈迹斑斑,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这口行军锅呈半圆形,铁质,敞口,锅沿有6个扣手。因为年代久远,锅边已经呈现不规则的缺口,6个扣手也是朽化不堪,隐约可见枪眼刀痕,这口行军锅仿佛一个解甲归田的战士,带着象征荣誉的满身伤痕,默默地寻找他最后的归宿。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它就这样静静地沉睡了多年,直到1982年,成立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在当地广泛征集当年的物件,才由一名不知名的捐赠人捐赠给纪念馆,这口行军锅才得以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向大家无声地传递着当年这口行军锅背后的故事。
提到行军打仗,大家会想到什么?武器?弹药?当然,也少不了行军锅,行军路上,就是它撑起了战士们的一天,支起铁锅,将树皮、野菜、草根掺上二三斤的米麦,就是战士们一天的口粮;遇上雨雪天气,战士们衣衫单薄,往往在风雪中冻得直哆嗦,部队停下休息,又是它,烧好一锅混有辣椒、生姜的汤水,给战士们驱寒;在部队休整时,又是这口锅,给战士们烧茶水,烧开水,满足战士们的基本生活要求。它总是这样忙忙碌碌,一次又一次让自己沸腾起来,陪伴着战士们翻过大山,越过大河,走过平原,跨过沼泽。
一口行军锅蕴含着同甘共苦、共克时艰的精神内涵;
一口行军锅承载着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战斗友谊;
一口行军锅代表着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毅品格。
如今,战争远去硝烟散去,它和战士们的枪炮一起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当我再一次触摸到它时,凹凸不平的裂痕告诉我,它不是一块冷冰冰的铁疙瘩,而是一个淬火而生的钢铁勇士;
当我再次拿起它时,沉甸甸的重量告诉我,它不是一堆破铜烂铁,而是一本厚重沧桑的历史教科书;
当我再次端详它时,枪痕弹眼告诉我,它不再是一口普通的铁锅,而是一名挂满军功章的老兵。
一口行军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见证了人民军队走过的峥嵘岁月,展现了我们共产党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九口堰新五师革命旧址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