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随枣会战,发生在1939年5月初,是武汉会战后华中战场较大规模的战役之一。战区主战场位于随县和枣阳之间。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为巩固他们在华中的地位,即决定向随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以打通进取襄阳、南阳、宜昌的通道。
1939年5月1日,在完成部署后,日军即以三个师团、一个旅团的10万余众,在华中派遣军直属第三飞行团的掩护下,北由信阳、西从京山,中由应山随县边界,兵分三路向随枣地区发起全面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30万兵力,在西起襄河东岸,北到桐柏山北麓约500里战线上开展狙击战。第一次随枣战役开始。
1939年5月5日,依靠机械化部队的强大攻势,敌军攻陷塔儿湾。五战区守军正面防线被突破,被迫后撤。敌人攻击得手,沿襄花公路北进。8日,随县沦陷,敌骑兵突入厉山镇。此后敌军加强两翼攻击,遂占领枣阳和桐柏两座县城。随后,李宗仁重新调整部署,整顿后的中国军队发起反攻。16日,三十九军在随西茅茨畈围攻从枣阳南逃的敌军,会战于鸡鸣寺、马鞍山一带。敌人以优势兵力猛攻三十四师主阵地马鞍山,中国官民英勇还击,马鞍山血战5昼夜,歼敌2000多人。五战区军队收复枣阳后乘胜追击,敌人固守随县,两军相峙与随枣之间。第一次随枣会战结束,历时18天,除随县城被日军占领,其他失地都被收复。
1940年5月间,第二次随枣战役(枣宜会战)的战火燃起。日军仍然分3路向枣阳方向进攻,企图围歼我五战区在大洪山、桐柏山的主力,侵占襄樊,消除对武汉的威胁。中路日军选择竹林湾、磙石一线穿插前进,驻守的八十四军苦战三天三夜,伤亡惨重,被迫后撤。日军再陷枣阳和襄樊(今襄阳)。李宗仁命令五战区各路军转入外线,对敌人实行反包围。经过两个阶段的作战,又将两城收复。5月13日,日军第四十师团从枣阳撤出后,沿大洪山东麓南逃,在随县和京山交接的六房嘴遭二十九集团军四个师的包围,经过六昼夜的激战,敌军大部被歼,少数残敌逃脱。
在两次随枣会战期间,随县人民主动配合军队参与打击侵略者的战斗中。
1939年5月,日军一部沿襄花公路北犯,途径随中谢家寨时,大炮轰击,步兵进犯;当时寨内驻守的仅是一八九师的一个排,战斗中当地村民主动到阵地前相助,青壮年前线使用步枪、手榴弹,妇孺送饭、送水,军民同仇敌忾,顽强战斗三天三夜,打退敌人十多次进攻,直至弹尽无援才撤出阵地。
1939年6月,随县城南望城岗的一八九师向大洪山方向撤退时,被日军“咬”住不放;由随县“黄学会”组成的抗日国术大队千余人,腰系黄带,手执大刀、长矛,分路突袭日军歼敌200人,并帮助我方军队安全转移。
两次随枣战役,日军死伤5.5万多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随州人民群众同境内驻军携手抗敌。战斗中抗日名将张自忠等高级将领,及数以万计的爱国官兵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