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6日
一山好茶 一技之长 一株艾草
——广水“她力量”奏响时代铿锵曲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刘 冬 通讯员 高晓涵 周斯娉  
  女性创业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激发社会活力关键力量。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巾帼奋进是最美的风景线。在广水,女性创业舞台正在持续拓宽——该市为女性创业铺就“成长赛道”,针对养老护理、新经济等领域开展“订单式”培训;送上“金融活水”,超两千万创业贷款“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搭建“圆梦舞台”,扶持培养“巾帼新农人”等。  
  “她力量”向阳生长,铿锵玫瑰尽情绽放。一个个“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奋斗,写下新时代“妇女能顶半边天”创业故事。  
  初秋时节,记者深入创业现场,走到她们身边,共话耕耘之艰、共庆丰收之喜,记录下这群新时代女性别样风采。  
  一山好茶 种出富民“钱袋子”  
  8月29日,广水市武胜关镇杨林沟茶场,层层山峦间云雾缭绕,空气中茶香弥漫。  
  “我们现在拥有8000余亩标准化茶园,年销量稳定在5万斤左右。”茶场负责人戈琴介绍。  
  武胜关镇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但长久以来,“村村有茶厂”的盛况并未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小农经营模式导致产业零散、标准不一、品牌缺失。  
  戈琴土生土长于此,看着家乡守着金山却过着穷日子,心中满是不甘。  
  “要让‘金叶子’成为富民的‘钱袋子’。”抱着这样的想法,戈琴开始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参加培训、聘请专家、带着样品跑销售……在她的努力下,曾经那些零星散落、产量微薄的茶园,如今已铺满山峦、连片成海,产品也销往全国各地。  
  绿了青山,还要富了乡亲。戈琴开始定期组织免费技术培训,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讲解种植技巧,手把手教村民采摘和初加工,提升周边茶农整体技术水平。探索与村民合作,由茶场提供茶苗、技术和销售渠道,村民负责管理,收益按比例分成。鼓励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  
  如今,戈琴的茶场有固定工人20多名,都是周边的村民。在戈琴的带动下,武胜关镇茶叶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品牌化。“我们正计划新增4000亩茶园,拓展电商直播等线上销售模式,开发茶旅融合项目,让乡亲们的钱包越来越鼓!”戈琴说。  
  一技之长 让妇女成功就业
  8月30日,广水市巾帼月嫂培训学校实操课堂,校长张继兰正忙着辅导学员为新生儿模型抚触、拍嗝、做被动操。65岁的张继兰,被3300多名学员亲切地称为“校长妈妈”。这个别样称呼背后,却暗藏着张继兰艰难的“过去”。  
  1993年,张继兰下岗。两年后,丈夫因病去世,给她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巨额债务。为了家庭,张继兰摆过早点摊、当过保姆,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底层女性生活的艰难。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继兰参加了湖北省举办的月嫂培训,成为广水市首位经过职业培训的月嫂。“你可以回家办学,帮助更多人。”老师的一句激励点燃了张继兰深埋心底的愿望。  
  2014年,张继兰毅然踏上创业之路。她拿出全部积蓄、将自己的房子腾出来当教室、“三顾茅庐”请来医院专家授课……  
  在广水市妇联等部门的帮助下,学校逐渐走上正轨。如今,张继兰将分校开到了11个乡镇,并针对贫困妇女实行“三免一推荐”(免培训费、差旅费、食宿费,推荐高薪就业)政策,先后帮助336名贫困妇女掌握一技之长。  
  “‘为下岗、贫困及留守妇女搭建免费学习和就业的平台’,这是我创办学校之初,就立下的宗旨。”张继兰说。  
  如今,张继兰的学校已累计举办培训班59期,培训学员3380余人,上岗率达80%,学员平均月增收5000元以上。  
  一株艾草 做出健康好产业  
  8月28日,郝店镇铁城村连绵的群山之中,几排厂房整齐排列,这里就是王忞英的“铁城文心艾厂”。走进艾厂,一股独特的艾香扑鼻而来,工人正用木槌在石臼里反复捶打着陈放多年的艾叶。  
  王忞英曾在深圳从事跨境电商,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她身体每况愈下。2019年,王忞英开始系统学习中医,通过艾灸等传统疗法慢慢调理好了身体。这让她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心将其发扬光大。  
  铁城村,漫山都是野生艾草,何不扎根家乡?  
  2020年,王忞英返乡。创业之初,她在镇上租了个60平方米的小厂房,一边继续攻读中医药课程,一边摸索着艾制品的生产、加工。  
  王忞英介绍,她坚持只收端午前后、药性足、已长熟的野生艾,对质量要求非常严苛,但平均每斤会给农户多出2元。  
  收回的艾叶要经人工精挑,再用炭火烘干,存放入库。她坚持使用炭火烘干、石臼木槌冷加工的方式,最大限度保存艾叶的药效。“捣好的艾绒,还要再经人手一遍遍挑出里面的‘艾筋’,留下的才是精华。”王忞英说。  
  如今,王忞英不仅为周边农户提供了稳定的艾草收购渠道,卷艾旺季,还能带动村民每月增收4000多元。“我正在探索使用‘碗灸艾’,与传统艾灸相比,操作更安全,药效更持久,让更多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中医的好!”王忞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