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6日
抗日烈士薛映华的生前身后事
●薛明伟 薛剑雯
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四军五师抗日烈士薛映华在牺牲83年之后,其遗骸和随县部分散葬烈士遗骸一道,集中迁葬至随县革命烈士纪念园。作为烈士后人,我们再次深情缅怀先辈在民族危难时刻,投身抗日战场与侵略者英勇斗争的英雄壮举。同时,特别感谢随县县委、县政府,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柳林镇委、镇政府,柳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大堰角村的领导和同志们为寻找、迁葬烈士遗骸、迁移烈士墓碑所作大量细致的工作。
薛映华又名薛大光,1914年出生于湖北襄阳县薛集区前薛家的一个农民家庭。家有兄妹四人,映华居长。其父薛正豪和堂兄薛斌都是上世纪2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薛映华受父亲和堂兄革命思想和行动影响,少年时期就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9年,薛映华经地下党员刘海波介绍,到樊城东方旅社(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驻樊城秘密联络点)与共产党员朱明哲结识,辗转到戴焕章右路游击纵队任上尉副官,从事军需供应工作。当时,戴焕章的游击纵队受第五战区领导,又是新四军的统战力量。期间,薛映华努力工作,为新四军争取了许多制服和枪支弹药,并转送很多重要情报。
1941年1月,薛映华加入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随南独立营任副营长。纵队司令员李先念交给独立营的主要任务是:在随南白兆山柳林店、刘店、古城畈、圣场、洛阳店、永兴店一带打游击,牵制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减轻日伪军和顽军对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主力和党政机关的威胁。
1941年2月1日,前来破坏抗日根据地的顽军先头部队一个团正在三里岗刘店过春节。傍晚,在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二团、三团配合下,薛映华带领随南独立营出其不意地迂回包围,激战半个小时,歼灭该团主力,俘敌500余人,活捉副团长、营长各一名。战斗结束后,薛映华带领战士打扫战场,抢救伤员。由于伤员较多,山路陡峭,他亲自背重伤员翻山越岭,柳林镇肖大福所带领担架队的老乡们都敬佩不已。
1941年4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改建为新四军第五师。这天下午,在九口堰孙家大湾北的河滩上,薛映华带领随南独立营官兵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雄壮的战歌,前来参加新四军五师建军典礼。会后,薛映华带领战士们深入随南柳林店等地动员青年参军,出现“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景象。此次扩军1000余人。
1942年3月15日,鉴于日军的全面“清剿”使鄂中形势迅速逆转,鄂豫边区党委和随枣地委下达了准备撤离白兆山的指示。随南独立营改为随南游击支队,薛映华任副支队长。游击支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五师四十五团阻击日、伪、顽军,掩护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转移。
4月上旬的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200多日伪军向白兆山新四军五师根据地进犯,企图消灭驻守在洛阳店九口堰孙家大湾的新四军五师党政机关。随南游击支队闻令急行军向南,决定在柳林店蜂子山截击敌人。当队伍行至蜂子山半腰时,日伪军已侵入蜂子山西南侧。支队长一声令下,战士们如猛虎一般,长短枪齐射,仇恨的子弹像雨点般射向敌人。走在前面的伪军伤亡惨重,乱作一团。狡猾的日军则立即分成东西两路,向游击支队包抄过来。游击支队迅速调整战术,支队长席利民带领一连从右翼阻击敌人,政委冯伯涛、副支队长薛映华率领二连、三连冲向左翼的日军。激战中,薛映华端起轻机枪一阵扫射,30多个鬼子应声倒下。接着,薛映华放下打光子弹的轻机枪,掏出手枪接连射击,又消灭3个鬼子。由于他冲在最前面,成为了敌人集中攻击的目标。刹那间,薛映华被敌人枪弹击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薛映华牺牲后,被就地安葬在随县柳林镇大堰角村的蜂子山上,后立墓碑标记,碑上刻有“新四军抗日阵亡烈士薛映华”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的烈士的奉献与牺牲,80多年来,前往烈士墓前祭扫的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不计其数。1978年,薛映华被追认为团级烈士。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偏远农村山区的人口越来越少,给散葬在乡村的烈士墓等设施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随县建设烈士纪念园,将原散葬各乡镇的烈士墓集中迁移入园,可谓一件大实事大好事,有利于更好发挥英雄烈士纪念设施铭记历史、缅怀英烈、教育后人的红色阵地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作者分别为薛映华烈士的孙子、重孙女)
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四军五师抗日烈士薛映华在牺牲83年之后,其遗骸和随县部分散葬烈士遗骸一道,集中迁葬至随县革命烈士纪念园。作为烈士后人,我们再次深情缅怀先辈在民族危难时刻,投身抗日战场与侵略者英勇斗争的英雄壮举。同时,特别感谢随县县委、县政府,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柳林镇委、镇政府,柳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大堰角村的领导和同志们为寻找、迁葬烈士遗骸、迁移烈士墓碑所作大量细致的工作。
薛映华又名薛大光,1914年出生于湖北襄阳县薛集区前薛家的一个农民家庭。家有兄妹四人,映华居长。其父薛正豪和堂兄薛斌都是上世纪2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薛映华受父亲和堂兄革命思想和行动影响,少年时期就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9年,薛映华经地下党员刘海波介绍,到樊城东方旅社(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驻樊城秘密联络点)与共产党员朱明哲结识,辗转到戴焕章右路游击纵队任上尉副官,从事军需供应工作。当时,戴焕章的游击纵队受第五战区领导,又是新四军的统战力量。期间,薛映华努力工作,为新四军争取了许多制服和枪支弹药,并转送很多重要情报。
1941年1月,薛映华加入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随南独立营任副营长。纵队司令员李先念交给独立营的主要任务是:在随南白兆山柳林店、刘店、古城畈、圣场、洛阳店、永兴店一带打游击,牵制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减轻日伪军和顽军对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主力和党政机关的威胁。
1941年2月1日,前来破坏抗日根据地的顽军先头部队一个团正在三里岗刘店过春节。傍晚,在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二团、三团配合下,薛映华带领随南独立营出其不意地迂回包围,激战半个小时,歼灭该团主力,俘敌500余人,活捉副团长、营长各一名。战斗结束后,薛映华带领战士打扫战场,抢救伤员。由于伤员较多,山路陡峭,他亲自背重伤员翻山越岭,柳林镇肖大福所带领担架队的老乡们都敬佩不已。
1941年4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改建为新四军第五师。这天下午,在九口堰孙家大湾北的河滩上,薛映华带领随南独立营官兵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雄壮的战歌,前来参加新四军五师建军典礼。会后,薛映华带领战士们深入随南柳林店等地动员青年参军,出现“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景象。此次扩军1000余人。
1942年3月15日,鉴于日军的全面“清剿”使鄂中形势迅速逆转,鄂豫边区党委和随枣地委下达了准备撤离白兆山的指示。随南独立营改为随南游击支队,薛映华任副支队长。游击支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五师四十五团阻击日、伪、顽军,掩护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转移。
4月上旬的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200多日伪军向白兆山新四军五师根据地进犯,企图消灭驻守在洛阳店九口堰孙家大湾的新四军五师党政机关。随南游击支队闻令急行军向南,决定在柳林店蜂子山截击敌人。当队伍行至蜂子山半腰时,日伪军已侵入蜂子山西南侧。支队长一声令下,战士们如猛虎一般,长短枪齐射,仇恨的子弹像雨点般射向敌人。走在前面的伪军伤亡惨重,乱作一团。狡猾的日军则立即分成东西两路,向游击支队包抄过来。游击支队迅速调整战术,支队长席利民带领一连从右翼阻击敌人,政委冯伯涛、副支队长薛映华率领二连、三连冲向左翼的日军。激战中,薛映华端起轻机枪一阵扫射,30多个鬼子应声倒下。接着,薛映华放下打光子弹的轻机枪,掏出手枪接连射击,又消灭3个鬼子。由于他冲在最前面,成为了敌人集中攻击的目标。刹那间,薛映华被敌人枪弹击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薛映华牺牲后,被就地安葬在随县柳林镇大堰角村的蜂子山上,后立墓碑标记,碑上刻有“新四军抗日阵亡烈士薛映华”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的烈士的奉献与牺牲,80多年来,前往烈士墓前祭扫的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不计其数。1978年,薛映华被追认为团级烈士。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偏远农村山区的人口越来越少,给散葬在乡村的烈士墓等设施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随县建设烈士纪念园,将原散葬各乡镇的烈士墓集中迁移入园,可谓一件大实事大好事,有利于更好发挥英雄烈士纪念设施铭记历史、缅怀英烈、教育后人的红色阵地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作者分别为薛映华烈士的孙子、重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