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8日
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付彩霞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所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要以全会精神为统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书写“中国之治”的生动答卷。
  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
  全会强调要“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这一要求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要得到充分践行,只有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才能确保治理方向不偏、力度不减,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一是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锚定方向。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必须有坚强的政治引领才能避免“迷向失焦”。全会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就要求基层治理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二是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聚合力量。基层治理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多元参与的“协奏曲”,要通过党建引领打破治理壁垒、凝聚多方合力。从各地完善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机制,实现从“单一主导”到“协同治理”的转变,再到挖掘老党员、退休干部等群体组建“和事佬”“微管家”队伍,推行“党员楼道长”制度,让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正是党建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的生动写照。三是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注入效能。全会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正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价值落脚点。通过优化自下而上的诉求反馈机制,基层党组织将服务精准送到群众心坎上。
  科技赋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全新动能
  科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更是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全会提出以先进技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路径。基层传统治理模式常面临响应滞后、资源分散、服务粗放等难题。如今,科技赋能正以“智理”破解“治理”困局,为基层治理注入全新动能。一是科技赋能让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全会强调要提升应急管理科学性,而精准感知是高效治理的前提。传统基层治理依赖“脚底板巡查”,易出现隐患发现不及时、处置滞后等问题,而“完善风险防控机制”,让基层治理实现了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的关键转变。二是科技赋能优化服务流程,让基层治理从“粗放供给”转向“精准滴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全会对基层治理的核心要求,科技则为服务精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各地在实践中实行的“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方式,通过智慧平台打破了治理服务的时空限制,将全会提出的“提升公共服务便捷性”落到了实处。三是科技赋能激活共治生态,让基层治理从“单一主导”转向“多元协同”。科技为凝聚多方合力搭建了高效桥梁,无论是“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闭环机制,还是“线上协商、线下落地”的互动平台,都让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精准嵌入治理链条,形成全会所倡导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动局面。
  民生导向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坐标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直接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其治理方向与成效始终以民生需求为根本标尺。实践充分证明,唯有牢牢锚定民生导向这一价值坐标,才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实效,真正夯实国家治理的根基。一是民生导向为基层治理校准方向。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民生需求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全会强调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基层治理必须跳出“重管理轻服务”的误区,将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民生导向为基层治理凝聚合力。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体行动”。各地在实践中探索的“小院议事厅”“社区夜话”等平台,让居民直接参与了民生决策,实时收集群众诉求并反馈处置,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的转变,多方力量在民生目标的牵引下形成治理合力。三是民生导向为基层治理检验成效。基层治理的优劣,最终要用民生改善的实效来评判,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各地在实践中推行通过建立“民生台账”“销号制度”,把就业帮扶、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民生任务逐项落实,这些务实举措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让治理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共建共享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源泉
  全会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基层活力强弱直接关系治理效能高低。实践证明,唯有打破“政府独奏”的治理局限,激活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让治理成果全民共享,才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夯实“中国之治”的根基。一是以党建为纽带,凝聚治理合力。全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而党建正是串联共建力量的核心纽带。基层党组织通过搭建联动平台、健全协作机制,能有效打破部门壁垒与资源孤岛。比如在基层实践中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形成“支部牵头、多方联动”的治理格局,将分散力量拧成治理“一股绳”。二是以群众为主体,激活内生动力。基层治理的活力本质上源于群众的主动参与,全会倡导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正是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各地通过搭建议事平台、健全参与机制,让群众真正成为治理的“主人翁”,释放出基层治理的原生动力。三是以共享为目标,巩固治理成果。共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共享的成效上,全会要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治理成果”,这是基层治理的落脚点与出发点。各地通过盘活资源、优化服务,将共建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的幸福体验。无论是“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还是嵌入式养老服务站的建设,共享成果都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进而激发更广泛的共建热情,形成“共建—共享—再共建”的良性循环。唯有持续深化共建共享理念,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让基层治理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奋进新征程,治理谱新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各地的实践探索则让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党建为引领筑牢治理根基,以科技为支撑提升治理效能,以民生为导向彰显治理温度,以共建为路径凝聚治理合力,必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共大悟县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