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5日
从军营卫生员到乡邻“健康灯塔”
——独臂村医王文艮的三十七载坚守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黄芳芳 赵慧林 通讯员 金伟
  一只手臂能撑起多大的天地?在随县厉山镇东方村,退役军人、乡村医生王文艮用37载光阴,给出了震撼人心的答案。从军营卫生员到乡村健康守护者,从青丝染霜到独臂扛责,他在14平方公里的乡土间奔走,以白衣为甲、初心为炬,写下“退伍不褪色、行医为人民”的动人篇章。
  上世纪70年代,知青们在东方村建起的“九间屋”,成了王文艮人生转折的起点。1988年,脱下军装的他接过村卫生室钥匙,让军绿的担当与白衣的使命在此交融。此后多年,田埂间那道左臂挎着药箱的身影,伴着日出日落穿梭,从未因岁月磨蚀或意外打击停下脚步。
  戎装承初心 白褂续使命
  1983年,19岁的王文艮应征入伍,因表现优异入党并成为营部卫生所卫生员。1988年超期服役复员,他接过东方村卫生室钥匙,成了村里唯一的“全科医生”。那时卫生室仅有一间小平房、几十种药品,他却揣着热望走村串户,“得让乡亲们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谁家有高血压患者、谁家老人卧床不起,他都记在心里,田埂问诊、油灯下写处方成了日常。
  命运的重击在1995年春天降临。冒雨出诊时,王文艮连人带车摔下山沟,右臂钻心疼痛。辗转武汉肿瘤医院、协和医院检查,“成骨肉瘤晚期”的诊断如晴天霹雳——要保命,必须截肢。31岁的他躺在病床上望着空荡荡的右肩,第一次泄了气:“没了右手,怎么扎针、写病历?还有两个孩子要养!”
  是乡亲们轮流送来的热粥,是“王医生,我们离不了你”的期盼,让他重新攥紧拳头:“右手没了,还有左手!”接下来一个多月,他把自己“逼”成“苦行僧”:左手练骑车,膝盖摔得青肿就绑布条继续;左手学写病历,字迹歪扭就练到深夜;最磨人的左手穿刺,为找准角度,他把针头一次次扎进腿里,针眼结痂又被新针眼覆盖。妻子心疼落泪,他却笑着说:“现在扎我,将来病人少受罪。”
  70多岁的皮癌患者廖承顺,成了他“重生”后的第一位“考官”。老人疼得直打滚,却坚持要他输液:“王医生,我就信你。”王文艮左手攥针管,指尖紧张得发白,深吸一口气后稳稳进针。当药液顺畅滴入血管,老人舒了口气,他却背过身抹汗——这一针,扎稳了医术,更扎牢了“要为乡亲守健康”的决心。
  厄运并未止步。2016年,妻子突发脑溢血倒在奔波途中,儿女曾埋怨他:“只跟别人治疗,连自己老婆都顾不上!”愧疚之余,王文艮更明白:“病情就是命令,治疗就是责任。”他白天出诊,晚上照料妻子,家里大小事一肩挑,从未因家事耽误乡亲看病。
  独臂扛药箱 真心护乡邻
  “王医生,专门来关心我身体啊!”在随县福利院,九旬在乡复员军人甘清海每次见到王文艮,都忍不住红了眼眶。因帕金森症手抖厉害,每次打针,王文艮单手配药、精准穿刺,每周必至的身影,成了老人最踏实的依靠。“打电话就过来,没有他我早就不行了!”甘清海的话,道出了许多乡亲的心声。
  在王文艮的手机里,存着近1600个村民电话,他是乡亲们口中“随叫随到的120”。有次去山坳给独居老人看病,暴雨冲垮小桥,他脱鞋蹚过齐腰深的洪水,浑身湿透却先摸出听诊器:“大爷,咱先看病。”,30多年里,他骑坏11辆自行车、2辆电动车;2019年央视赠送的电动三轮车因山路崎岖“退役”,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又为他改装了左手操控的电动车。“这下去邻村能省半小时,急症病人能早点救治。”他高兴地说。
  八旬退役军人甘清亮,历经五次手术,每一次王文艮都贴身照料。“大年三十还在给我看病,晚上打电话立马就来。”去年酷暑,甘清亮血压骤升,村中医疗条件有限,王文艮立刻联系医院派车,全程陪着穿梭科室,直到老人病情稳定。甘清海因多发性皮炎日夜难眠,他每天免费上门治疗;厉山福利院的李成友痛风感染致关节化脓生蛆,他风雨无阻换药3个月,第一个月分文未取……
  “好医生得有‘三重境界’:先有救死扶伤的信念,再有关怀备至的温情,最后才是精准施治的医术。”王文艮最牵挂“一老一小”,帮乡亲垫付的医药费没算过数,遇困难患者就少收或不收诊疗费,选药专挑实惠的。有人说他“傻”,他却道:“治病如打仗,得用最少的代价打赢。能给乡亲省一分,就是帮他们赚一分。”
  微光成灯塔 薪火永相传
  2019年“王文艮工作室”成立后,他的“责任田”更大了:疫情防控时,带志愿服务队守卡口、背几十斤喷雾器消杀;森林防火期,骑电动车巡逻宣讲防火知识;为方便老人体检,自掏腰包请的士接送,今年已跑16趟、花了400多元车费;村里公厕建成后,他主动揽下保洁维修,每年贴800元买零件。他说:“大家用着舒心就值!”
  如今,他承担着26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心脑血管病预防知识编成顺口溜,在村口小卖部、田间地头宣讲。村卫生室里,427份村民健康档案整齐码放——从前他左手书写、手工装订,如今电脑录入,仍要一一核对,力保不漏一人。“甘老,医院车来了,咱现在去做检查!”他常领着乡亲穿梭于各科室,最忙时甚至自己花钱雇车拉村民体检,“高血压是隐形杀手,早防早治才好!”
  这份坚守,成了家里的“传家宝”。女儿王泉荃受他影响,成为曾都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爸爸对病人的细心负责,让我觉得医生职业很神圣”。儿子王晶是退役军人,起初因“爸爸太忙顾不上家”抵触学医,如今却坚定地说:“回到随州当村医,我不后悔。”王文艮总对儿女说:“行医不是谋生,是做事——把病人当亲人,知敬畏、懂规矩、明责任、讲担当,才对得起‘党员’二字。”
  “中国好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荆楚楷模”“最美退役军人”……面对诸多荣誉,王文艮总说:“药箱比奖杯沉,乡亲的笑脸比荣誉证暖。”如今61岁的他,仍每天骑着改装电动车穿梭乡间,年均出诊2800多次,37载除夕夜手机从不关机。寒冬腊月顶风冒雪,烈日当空挥汗如雨,他左手写就的健康档案、村民家墙上的服药提醒,都藏着“唯独没有自己”的真心。
  “炎帝神农尝百草的奉献精神要传承,我作为退役军人,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初心使命。”王文艮的话,如田埂野草般质朴,却藏着穿透岁月的力量。这只独臂撑起的,不只是一方乡土的健康守护,更是一名退役军人燃烧自己、点亮万家灯火的信仰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