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5日
广水——
淬炼“一线尖兵” 擘画发展新篇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刘诗诗 通讯员 徐艳艳
  发展一线,是能力提升最好的课堂,也是检验干部最实的考场。
  自“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启动以来,广水市将干部培养的阵地前移,力量下沉,创新构建起“一线育人、一线考察、协同攻坚”机制,让干部在火热的实践中淬炼真金,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一线育人,实战实训,锻造攻坚“多面手”
  在广水,“一线”二字已成为干部成长词典中的高频词。这里打破传统的“闭门学习”模式,把课堂搬到项目现场、企业车间和基层街巷。
  “过去总感觉政策理论学了不少,但一遇到实际问题还是发怵。”在招商一线锻炼的年轻干部管家兴感慨,“现在跟着项目全程跑,从洽谈对接到落地开工,每个环节都亲身参与,底气足多了!”
  这正是广水“一线育人”机制的生动缩影。该市系统性实施干部双向挂职,68名干部跨领域、跨层级流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拓宽视野。同时,创新的“青蓝结对”导师制为407名年轻公务员配齐帮带导师,让经验与活力在一线碰撞融合。
  思想的破冰引领行动的突围。广水大讲堂上,该市市级领导和部门“一把手”轮流授课;专题轮训班里,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赴福安等先进地区的考察学习中,干部们对标找差、开阔眼界。一系列组合拳,彻底扭转了“等靠要”的思维定势,树立起“一线出真知、一线长才干”的鲜明导向。
  从新煌循环经济产业园涵洞改造的技术攻坚,到腾云农业排污难题的精准施策,再到众擎新材料项目“两个月落地”的广水速度,广水干部在一场场实战中,练就了破解复杂问题的硬本领。
  一线考察,实绩说话,树立用人“风向标”
  “谁在一线流汗,谁在后方观望,组织部门看得一清二楚。”广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柯黎鹏介绍,“广水建立常态化一线考察机制,考察组直插项目现场、深入企业车间,不只看干部‘说了什么’,更看‘干成了什么’。”
  在广水,干部的表现不再局限于年终总结的几页纸,而是转化为可量化、可比较的实绩清单。竞争比选、调研优选、培训精选的“三选”机制,动态筛选着百名“金字塔”式培养对象。截至目前,已有78名在“六个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或进一步使用,243人次获得职级晋升。
  这组数据释放出强烈信号:发展的主战场在哪里,考察识别干部的镜头就对准哪里;攻坚的第一线在哪里,选拔任用干部的目光就聚焦哪里。
  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发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如今在广水,主动请缨到艰苦岗位、争相投身项目建设已蔚然成风。干部们深知,真正的“敲门砖”是实绩,最好的“通行证”是担当。
  协同攻坚,攥指成拳,凝聚破题“大合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面对发展中的硬骨头,广水创新优化协同攻坚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破题合力。
  “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紧盯重点工作,对推进不力的及时亮牌;236项权责清单让职责分明、边界清晰;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则让问题在清单化管理中高效化解。
  今年以来,累计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86项,办结率超95%。
  这种协同效应在基层治理中同样显著。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广水市住建局“旧改”专班不再闭门造车,而是和社区干部一起扎进小区,把“话筒”递给居民。“改什么、怎么改,居民说了算!”专班干部手拿记满群众意见的笔记本说道。
  从“上面定,下面看”到“一起定,一起干”,干部作风的转变带来了民心顺、事业兴。每周五的“五方责任主体”例会上,施工单位、监理公司、居民代表等坐在一起,问题当场解决,绝不拖延。居民组成的质量监督队成了“编外监理”,改造工程在群策群力中高效推进。
  一串串数字,印证着干部素质提升转化为发展质效的广水实践:“企业大走访”助力275家企业获贷1.6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至50家;前三季度该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0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连续多月领跑随州全域;2025年营商环境在省内进位30位,是全省进位显著的县市区之一;无访村(社区)数量增至381个、占比94.78%,纳入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安全风险等级较低县市区,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2025再次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位列93位,连续4年实现“再进位”……
  淬火成钢,砺剑锋芒。广水市通过“育人在一线、考察看一线、攻坚靠一线”的全链条机制,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全国冲百强、全省争一流、随州挑大梁”的征程上,以硬核担当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广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