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22日
母亲与织布
● 钱启明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当读到孟郊这首诗时,便想起儿时的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纺线、织布的情景,一股暖流便立刻温暖全身,往事顷刻间历历在目……
儿时的我,是听着母亲织布的声音长大的。那时候,我家人口多、劳力少,月月“入不敷出”,年年是生产队的“欠款户”,生活十分艰难。家里日常用的,如油、盐、酱、醋及赶情送礼,以及身上穿的,大都靠母亲纺线、织布换回来几个钱解决。
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的农活似乎总是那么多,尤其是春播、夏收、秋种等农忙季节。母亲白天出工干活,晚上做完家务,督促孩子们写作业、入睡后,便开始忙碌纺线、织布的事。她先把弹好的棉花一点点撕开,搓成油条般的棉棒。搓棉棒是技术活,搓紧了,纺线时很难拉开,纺出的线就粗;搓松了,纺线时就很容易断。母亲技术娴熟,搓棉棒不仅快,而且松紧适度,纺出来的线匀称、韧性好。此后,她将纺出来的线缠到线拐上成束,经浆洗晾干,重新在纺车上缠成线筒子,再经排经线、穿筘、上羊头、梳(卷)线、穿鬃等十几道工序后,开始上机织布。
记忆中,我家的织布机呈深黑色,长约两米,宽约一米,由四只木头立柱支撑着机架,看起来很有些年头了,包括机身、踏板、座板、机杼、缯、线轴、卷布轴、梭子等十几个部件。织布机前的母亲,俨然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琴师,双脚轻踏左右踏板,双手有序推杼穿梭,或上或下,时左时右,无论是坐姿还是神情,舒张有致,韵致优雅,节奏明快,律动整齐,煞是好看。织布机前的母亲,更像是技艺精湛的丹青大家,画笔就是那些在经线中逡巡的梭子,画布则是那些律动着的经线和纬线,在熟练的动作中,布匹在母亲的手下延伸。
织布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一卷(匹)布,从纺线纱开始至织成布匹,往往耗时一个月以上,期间包含大量的计算、排列组合等技巧,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多少个夜晚,我从睡梦中醒来,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见母亲还在灯下纺棉线;多少回,母亲困了、打个盹,累了、歇口气,继续推杼穿梭、专心致志地织着布……在机杼的韵律声中,织走了困苦和艰辛,织来了幸福和希望。
母亲织的布似机织布一样,匀称结实,透气吸湿,耐穿耐用,不仅是那时我们身上穿的、床上盖的主要来源,还是我们应对困境、摆脱窘境的重要途径。我永远记得那年的寒冬,别人家都在兴高采烈地忙乎着年货,我家因为无钱交生产队的结算款,全家口粮被刘姓队长扣发,一家人过年面临“断顿”饿肚子的境地。此时,父亲正在几十里外的“三治”(治山、治水、治田)工地上干活,对家里的近况一无所知。母亲望着大大小小的几张嘴,眼泪汪汪。女性本弱,为母则刚。情急之中,她想到了自己的织布手艺。纺纱、浆晒、经线、梳(卷)线、穿鬃、上机织布,母亲夜以继日,不到二十天时间,一卷质地优良的棉布织成。全家过年的口粮终于领回来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辛辛苦苦织布的苦难时代早已过去,老人家也于去年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母亲直面生活、以苦为乐,勤劳善良、担当善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作者系随州市数据局二级调研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当读到孟郊这首诗时,便想起儿时的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纺线、织布的情景,一股暖流便立刻温暖全身,往事顷刻间历历在目……
儿时的我,是听着母亲织布的声音长大的。那时候,我家人口多、劳力少,月月“入不敷出”,年年是生产队的“欠款户”,生活十分艰难。家里日常用的,如油、盐、酱、醋及赶情送礼,以及身上穿的,大都靠母亲纺线、织布换回来几个钱解决。
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的农活似乎总是那么多,尤其是春播、夏收、秋种等农忙季节。母亲白天出工干活,晚上做完家务,督促孩子们写作业、入睡后,便开始忙碌纺线、织布的事。她先把弹好的棉花一点点撕开,搓成油条般的棉棒。搓棉棒是技术活,搓紧了,纺线时很难拉开,纺出的线就粗;搓松了,纺线时就很容易断。母亲技术娴熟,搓棉棒不仅快,而且松紧适度,纺出来的线匀称、韧性好。此后,她将纺出来的线缠到线拐上成束,经浆洗晾干,重新在纺车上缠成线筒子,再经排经线、穿筘、上羊头、梳(卷)线、穿鬃等十几道工序后,开始上机织布。
记忆中,我家的织布机呈深黑色,长约两米,宽约一米,由四只木头立柱支撑着机架,看起来很有些年头了,包括机身、踏板、座板、机杼、缯、线轴、卷布轴、梭子等十几个部件。织布机前的母亲,俨然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琴师,双脚轻踏左右踏板,双手有序推杼穿梭,或上或下,时左时右,无论是坐姿还是神情,舒张有致,韵致优雅,节奏明快,律动整齐,煞是好看。织布机前的母亲,更像是技艺精湛的丹青大家,画笔就是那些在经线中逡巡的梭子,画布则是那些律动着的经线和纬线,在熟练的动作中,布匹在母亲的手下延伸。
织布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一卷(匹)布,从纺线纱开始至织成布匹,往往耗时一个月以上,期间包含大量的计算、排列组合等技巧,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多少个夜晚,我从睡梦中醒来,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见母亲还在灯下纺棉线;多少回,母亲困了、打个盹,累了、歇口气,继续推杼穿梭、专心致志地织着布……在机杼的韵律声中,织走了困苦和艰辛,织来了幸福和希望。
母亲织的布似机织布一样,匀称结实,透气吸湿,耐穿耐用,不仅是那时我们身上穿的、床上盖的主要来源,还是我们应对困境、摆脱窘境的重要途径。我永远记得那年的寒冬,别人家都在兴高采烈地忙乎着年货,我家因为无钱交生产队的结算款,全家口粮被刘姓队长扣发,一家人过年面临“断顿”饿肚子的境地。此时,父亲正在几十里外的“三治”(治山、治水、治田)工地上干活,对家里的近况一无所知。母亲望着大大小小的几张嘴,眼泪汪汪。女性本弱,为母则刚。情急之中,她想到了自己的织布手艺。纺纱、浆晒、经线、梳(卷)线、穿鬃、上机织布,母亲夜以继日,不到二十天时间,一卷质地优良的棉布织成。全家过年的口粮终于领回来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辛辛苦苦织布的苦难时代早已过去,老人家也于去年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母亲直面生活、以苦为乐,勤劳善良、担当善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作者系随州市数据局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