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居者共欢颜
——关于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的思考
住房,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民生的首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房地产业长盛不衰,城市在膨胀、楼房在增加、房价在阔步前进,要房的呼声和对房价的抱怨也一浪赶一浪。 “住者有其屋”与“耕者有其田”一样神圣,怎样解决好住房问题,理顺相应的观念和供求关系,是当前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民生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置房之路拥挤不堪 当前的中国城市居民,民生之要件莫过于住房。许多家庭翘首以盼,无房的想有房,有房的想有更好的房。众多家庭对房屋的期盼、热恋,推动着房市的热情,购房置房之路总见熙熙攘攘,以致城市政府应接不暇。 为什么民众“房恋”的热情,总是这样地高? 1、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住房是民生最基本的需求。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希望自己有个遮风挡雨的处所。从“树巢”、“洞穴”到各式各样的房屋,人们一直在为自己垒窝——各式各样的家庭有着高度一致的追求:我想要有个家。房屋是家的载体,是家的要件。无房几乎难以为家,有房方可成家。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尤重,而安居乐业作为一种有关社会、有关家庭、有关生活的观念形态,数千年来已经深入人心。有些城里人时常对农村人评头论足,说是“农村人有了钱,首先就是修房子、盖房子”;其实,城里人还没等怎么有钱的时候,就已经在筹划着买房子了——“按揭”购房、分期付款,不是城里人在购房置业上的“寅吃卯粮”吗? 中国是先有“农村人”,后有“城里人”。在置房问题上,城里人大体上是承袭了“农村人”的观念,“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窝”,钱多钱少,先弄个“窝”再说。 家庭建设首选置房,是观念使然,也是生活实际之需。老一辈城市居民要改善住房,新就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包括老一辈城市居民的子女)要有窝处,城市化的农民工要做新一代城里人,都需要解决住房问题。三条渠道的购房需求汇成了城市房屋需求不竭的浪潮,推动了城市房地产业的前进,也给城市带来了适价供应的压力。 2、“居者有其屋”的理解有偏差,重购轻租,住房供应方式单一,加重了置房之路的拥挤。 “居者有其屋”,一直是中国人的一种理想、一种社会目标。但对“居者有其屋”的理解,存在偏差。 居者有其屋强调了居者应该有屋,但并没有规定有房的方式。居者可以买房,也可以租房;房屋可大可小、可新可旧。“有”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买也好,租也好,大也好,小也好,并无一定的模式,而在于各家各户算自己的账,走自己的路,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支付能力,哪一种方式、哪一种办法适合自己,就选择哪一种。 现在的问题是,人们相当普遍地重购轻租。购得起的,购;购不起的,也想购。同时,政府对廉租房准备不足,买不起房的想租也大抵无房可租。其结果是,城市政府组织住房供应的压力大,低收入者购房的生活压力大。这两“大”,形成了我国住房状态的心结。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解开这个心结。 重购轻租的住房心结,有传统观念的原因,也有近年引导偏颇的缘故。房改以来,社会舆论、领导言论讲购房多,讲租房少;有些城市甚至可以说只关注了购房,而忽略了租房。多方因素造成了解决住房问题的单一方式,从而从一个方面加重了购房贵、购房难。 3、房屋的保值性和增值性,增强了人们对房屋的向往与追求。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公民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这种浪潮中,货币币值的变化与波动已成不可避免。人们普遍认为,黄金、古董、房屋是可以保值和增值的。对房屋居住性能的实际需求,加上对房屋保值、增值的货币预期,二者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居住需求与保值增值需求相融合的购房动机,使得购房的需求大于实际的居住需求,形成了不竭的购房需求潮。 这几年,随州的房地产热持续高涨。在随州城区、广水城区,人们可以看到,无房户、新城市人在购房,有房户也在寻求购买第二套住房,把节衣缩食多年的储蓄,投进了房价连续成长的商品房。探究这种倾资投入的动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儿女大了,房子是实际需要;二是为了保值、增值,至少让自己多年的积蓄能够保值。 党的十七大提出,让公民增加“财产性收入”,预期公民购房的投资冲动将进一步增强,公民购房保值、增值的动因比例将进一步上升。 二、前途:不必户户购房,但须家家有居 房地产市场喊热。这几年,从北京到北海(广西),从上海到深圳,热点城市的房价直线上升,北京市五环外的房价每平方米已过万元,中心城区甚至高达4万元,真正令人乍舌;武汉市中心城区每平方米已逾万元,多数中小城市已过2000元。国家多次调控,收效甚微。大城市的房价降不下来,中小城市的房价异乎寻常地成长。大城市的年轻人有了“房奴”的无奈,中小城市的无房户也十分焦急。 如何破解当前的住房难题? 1、更新观念,调整思路,购与租双轨并行,快速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吃、住、穿、用,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居住。“安居乐业”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对“居”与“业”辩证关系的揭示。“置业先置房,有钱先建房”,仅仅是农民吗?在对住房的重视上,城里人与乡下人没有两样。 重视住房,企望安居乐业,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没有人试图去质疑这种生活态度。但是,我们却需要讨论“安居”的方式,特别是城里人的安居方式。 以购买的方式获取住房,只是解决住房问题多种途径的一种,现在面对过强购房欲望,我们必须大声疾呼:租房同样可以安居!可购可租,推行提供商品住宅和提供廉租房的“双轨制”,是解决当前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的理想方式。居者有其屋是总体目标,购房与租房双轨并进,是到达目标的两条途径。 放眼域外,工业化国家解决城市居民住房,历来主张与实施“购”“租”并重,巴黎、伦敦、柏林、纽约、东京,都有很多片区的公寓、廉租房,供居民租住;许多城市居民在租住的廉租房里,度过了自己的人生,直到下一辈人接着租住。据有关资料,巴黎居民自有房率尚不足65%,还有将近30%的家庭是租房户。我国相当多的城市,居民自有房率早已高于欧美城市。一些专家认为,广泛推行公寓式、廉租式住房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购房的压力,还方便了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 2、面向未来,统筹兼顾,逐步提供足够的住房,为推进城市化铺路。 老居民改善住房、新一代要有窝处、城市化的农民工要立足,三股待房人排着长队。 这三股待房人各有多少,国家要算账,省市县也要算账。窝在又矮又小的旧房子的老居民,各个城市都有,随州市还有万户之多;每年新就业的城市新一代,仅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全国就有数百万之巨,随州就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数字不算很大,但城市人的成年子女有成百上千的“独立门户”;第三项是城市化的新居民,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全国应有惊人的数字。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3%,预期要达到60%,还有17%的增长空间。13亿人的17%是多少?涉及到随州市是多少?数字相当惊人。 未雨绸缪,城市政府义不容辞地要为这三条渠道的待房人准备房子。不要小看这房子,这房子对待房人来说,是容身之地,是生活基础、生活质量;对政府、对社会、对时代来说,它是亲民工程、是人本主义、是城市化的浪潮、是社会和时代前进的脚步。 城市政府要统筹现在与未来、城市与乡村、购房与租房、大房与小房,引导待房人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或购或租, 或大或小,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解 决好安居问题,做到人与房的和谐、 欲望与购买力的和谐。最终是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3、科学规划,合理分流,加强房 地产市场监管,为城市居民解忧造 福。 购租并行,需要观念更新、统筹 安排,还需要科学规划。 一座城市的房屋供给,用于售、租的房子各占多大比例,在售的部分里,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房子各占多大比例,政府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 分析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大户型房子多,小户型的房子少,6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几乎没有。同时政府掌控的经济实用房、廉租房资源紧缺,有的城市甚至是零。这就难倒了低收入群体。这也是城市住房压力的症结所在。 责任政府掌控房地产市场,首先要为低收入群体着想。科学规划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必须强力推进廉租住房的建设,每年建起一批相当数量的廉租住房,供缺房的低保户、特困户租住;要加大经济实用房在整个房源中的比例,每年推出相当数量的中小户型住房,供中低收入的居民选购;要集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租售并举,大中小户型并行,真诚地服务城市居民,让新老城市居民最终实现“居者有其屋”。那时,我们将迎来天下居者共欢颜。 (作者系随州日报社长、总编辑) 刘永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