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山行
山水生灵气,云雾有山珍。喝了多年的随峰牌曾侯银剑茶、云雾毛尖茶,却一直未能前往深山探幽,总觉得是一大憾事。不过这一心愿今日终于得以了却。3月26日,我和同事们前往慕名已久的曾侯银剑茶的产地——洪山镇云峰山茶场,走了一遭。云峰山位于大洪山北麓,素有洪山镇北大门之称,离随州市约1.5小时车程。这里四季分明、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海拔200-500米;虽地处深山,却因茶而兴,以茶扬名。我们从市区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征途,在云雾缭绕的山顶停下,终于可以一睹万亩茶园的“英姿”了,这里果然非同寻常:春风拂面,新绿满目,层层茶园依山势而建,向下望去整齐而有序,非绿的“东西”在视野里很难寻觅。一路走来,但见大大小小的依附在美丽山丘上、茶园走道上的杨树如哨兵一样,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仿佛在迎接着我们的到来。茶园里随处可见茶农们繁忙的身影,一队队的村姑,腰背竹篓,置身于这“绿海”之间,只见她们勤劳的双手在茶丛中舞动,熟练而又快捷地的在茶树上寻找着什么,原来那是她们在采摘今年的新茶了。走近竹篓一看,从一根根鲜嫩的叶片上、白白的茸毛间,飘逸出一种能洗净肺叶的清香…… 看完茶园,下一站是到茶叶加工厂,见识一下茶叶的炒制。还未到茶厂,便听见制茶机械的轰鸣声。走进茶场大门,哇!一排排整齐而现代的厂房便映入眼帘,比我想像中的茶场大多了。这时,一个五十来岁的姓龚的场长接待了我们。我们刚走进接待室,龚场长便热情地忙着给我们泡茶。只见他泡茶的程序虽不像城里茶馆那样复杂,但仍可归于茶道之列:他先取出两个特别洁净的玻璃杯,先将杯子一一用开水烫过,再用茶匙从茶叶罐中取出一根根银绿翠隐的新茶放入杯中 (茶叶约占杯子的1/5),然后快速沏茶几下后迅速将水倒掉,接着又倒入少量开水等待2-3分钟,最后才正式倒入七成满的开水冲泡茶叶并端到我的面前,请我们品茶。端起茶杯,我发现:开始汤色呈鹅黄色,随着茶叶慢慢吸收水分,一个个嫩绿的芽头在杯中上下浮动,别有一番飘逸之感,汤色也逐渐变绿,嗅之,一股新鲜板栗似的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品尝一口,更觉滋味香醇,回甘生津。再看杯中“银剑”竖立,如雨后春笋般在杯中沉沉浮浮……原来这就是该场在去年的日本绿茶协会评比中获得过金奖的“曾侯银剑茶”啊!据龚场长介绍,云峰山地处中高纬度地区,昼夜温差大,雾日天气多,是名优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地方,这里生产出的茶叶氨基酸含量高,而且富含锌硒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稀有元素,再加之近几年来,茶场一直按照有机茶园的标准进行管理,更加保障了茶叶的健康安全,所以茶场目前生产的茶叶供不应求,尤其像这种单个的芽茶,约需6万个芽尖才能填满500克的包装盒,其采搞难度可想而知,难怪该茶叶的价格不菲啊! 谈到这里,我的同事提出想看看茶叶的炒制,龚场长同意了我们的要求,欣然带我们去工厂。龚场长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茶叶的生产布局:该场是严格按照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的要求标准执行生产的。我们通过更衣室后便来到摊青间,只见这里窗明地净,窗户都装有防虫网,墙面地面一尘不染,一张张竹席上摊晾着不少当天采摘的鲜叶。再往里走,则是一排排机器设备,有纵向的,有横向,布局十分整齐,据龚场长说,这是初制车间,目前还不是大批量生产的季节,这里暂时没用。来到名茶车间,则是另有一番景象,只见工人们正忙碌不停,在龚场长的介绍下,我们才知道,有的工人是在杀青,有的是在整形,有的是在裹条等。原来哪一根根香茗从采搞到茶杯需要几十道”啊! 回随州城的路上,同事们透过车窗望去,不由憾慨道:好山好水出好茶啊!是呀,今天,我也从茶的香味中,去体验了创造者的汗水与欢笑,领悟了生命的历史,悟会了这一方山水的灵魂,想像了都市以茶会友的心灵需求,同时也想到了云峰山茶场和谐美好的明天…… 晓 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