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浅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策
  易高红
    目前在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占到农村学校的大部分。其中,学生数在一百人以下的,生存状态更是举步维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是最重要的形成原因;同时,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也使得适龄儿童绝对数大量减少;此外,这两年来各地进一步放宽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就读的限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随父母,或者是为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教育移民”,转入城市就读。因此有专家认为,在教育现代化的维度上,小班额小学校会是未来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发展趋势。
    从笔者所在的地区和学校来看,本地的小规模学校又有其特点:一是本地的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减少主要是城镇化进程造成的。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外出打工人员多,大部分农村家庭在农村有房子,同时在镇上或城里买了新房,所以在农村生活人员越来越少。留下来的,就是经济条件不大好的,所以学生中“穷孩子”和留守生居多。二是学校的硬件水平还不错。这些年得益于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政府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极大,教学和配套生活场所、电教和网络设备等都一应俱全,有些方面比起城区也不差;公用经费也有保障,不足一百人学校按一百人拨款。三是教师问题。近年来开始招录新机制教师,但教师主体还是老同志,以“民转公”为主,年龄偏大,优势是人心定,安心农村从教;新机制教师大多数反倒是在城里长大的,从小生活优越,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贫瘠的农村来,有很大部分是人心不定,指望把眼前的工作当“跳板”,找机会进城。但有年轻人补充,客观上对农村学校师资断档、部分学科短缺的现象有所改善。
    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是无法扭转的,但小学校不能“坐以待毙”,立足现实,稳扎稳打,适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是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生存之本。
    一、管理上力求规范。农村小学校学生少,教师少,“天高皇帝远”,极易滑入“随意性”的泥潭,这是学校发展的最大“杀手”。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安全值班制度等等;通过各种方式向教职工灌输现代管理和被管理意识,引导他们能遵守制度。学校的一切工作是围绕着学生而展开:学生应严格按作息时间上课、休息、做“三操”和大课间(或规定课外活动时间)体育运动,每周完成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教师严格按学校制定的课程表上课,不随意换课;上课纪律更要遵守,如按时上下课,上课不接打手机,不外出等;至于规范上课流程,则需要学校领导按制度去查课、听课;教师的住校制度也是学校工作规范性的一个体现,它反映出老师是否在安心从教,所以一般情况下,最好仿照行政系统的“禁止走读”,工作日住校,特殊情况除外,校方对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加以引导,形成住校习惯就好了。
    二、有针对性地弥补农村“短板”。农村的物质条件与城镇是不能比的,学生的视野和经历也是相对狭窄的。当前的很多教材编写时也没照顾到农村实际,比如,小学的《品德与生活》中,通篇是“社区”、“上班”、“网络”、“旅游”、“自己查资料”,试想,这些农村的孩子如何认识和理解?在城市里,电脑和网络早已普及,没几个孩子不是“高手”,在这些微小学校的学生中,家里有电脑者是寥寥无几。所以,要想方设法弥补这些“短板”: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微机室的开放;二是重视图书室的建设和开放;三是立足实际创“特色”,以兴趣小组活动带动课外活动开展。
    三、结合学生情况,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在的学校都有微机与网络,可设立专门的场所,让留守学生通过网络与在外的父母实现视频联系,并且使之经常化。这既可以加强学生的亲情观念,减少心理孤独感,也让学生有机会接受家长的“远程教育”。学校还可以建立大QQ群、微信朋友圈,让老师、有条件的家长和学生都加入,借助这一平台来做好家校联系,其效果不会比传统的实地家访差,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有很好的帮助。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对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学习习惯、基本劳动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重视并发挥作用,以弥补父母不在学生身边带来的教育缺失。
    四、加强宣传,拓宽生源,打好生存保卫战。尽管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但每一个小微学校都承载着各自的社会使命,教育为民,不应让它轻易灭亡消失。很多小微学校的老师是非常敬业的,小班额是其最大优势,教学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学校就应采取多种措施,如召开家长会、师生座谈会、设立学校开放日、家访、社会调查等方式,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学校优势和办学成绩,让部分盲目“随大流”而把学生转入城市就读的学生家长认识到就近入学的好处,争取最大限度地把附近的学生留下招进来,保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总而言之,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散落在广袤乡村大地的明珠,承载着城镇化后留下来的贫弱家长和孩子们的希望,努力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托底工程,对民族和国家的复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浅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教育】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