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江开军 通讯员 张成友 李想
2015年8月,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黄和平被派驻到随州市最偏远的淮河镇桐桥畈村任“第一书记”。2016年4月,黄和平情系山村、真心扶贫的做法被市扶贫办印发至全市每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手中。又过一年,黄和平带领群众真抓实干、克难攻坚、乐于奉献的扶贫精神已转化为情系村民、为民而生的扶贫情结。
察村情,“三感”见真心
察访村情民意,是黄和平扶贫工作的起步点,也是成功点。驻村两年,村民对他的评价是懂民心、解民意、付真情。
2015年冬,黄和平到驻村5、6组慰问村民,临走时十几位年迈的村民出门相送,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望着他,把一张联名要求解决吃水问题的请求书交给他,黄和平当场眼含泪水,回局后很快筹集资金8万元,采取高山引水的办法解决了5、6两个组40余户村民人畜的饮用水问题,贫困群众品尝着山泉,一张张苍老的笑脸融入了满满的“获得感”。
2016年年关,有几户村民向黄和平哭诉家里准备的年货和养殖的鸡鸭被盗了,院里被洗劫一空;联想到10月份村里鸿运蓝莓园蓝莓苗被盗一事,他随即向驻村扶贫单位联系,筹资3万元在村的主要路口安装了监控设备,筹资20余万元在村主道上安装了20盏太阳能路灯,为村民增加了“安全感”。
下村走访,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居住偏远、年龄大、身体差、远离子女的老人,代明顺、唐传发、周忠银等老人,都是他的老访友、老话友。张永芝老太太腿脚不便,每天一个人拄着双拐艰难地行走,碰到黄和平总是夹起拐杖、拉着双手,一把鼻涕一把泪:“黄书记,遇到您真是我的福气呀,谢谢你,谢谢工作队”,生活的“幸福感”发自肺腑。
摸真情,“三率”提水平
驻村两年半,黄和平没有记住进村入户多少次,只有五本10余万字的扶贫日记、1000余张民情照片、3本扶贫工作手册、三易其稿的扶贫档案印证着他的扶贫足迹。工作实践启示黄和平:“扶贫真不真,关键在精准。”这个具有国家教授级的高级林业工程师,现在又快成了“扶贫专家”,每星期驻村五天,雷打不动,有时星期天也在村里忙着加班。
围绕提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脱贫工作措施准确率及帮扶群众满意度”的目标,一年前他做到了“七下村组摸真情、三轮评定校精准、六大工程暖民心”,一年来他坚持回头看、补短板、不精准、不罢休。
贫困对象再识别。以“卡内无硬伤、卡外无真贫”为目标,通过筛查及大数据比对,坚决剔除“硬伤户”,纳入“真贫户”,实现有进有退,动态管理,精准扶贫。
退出程序再规范。严格按照“村级初选、逐级核查、严格程序、脱贫销号”的工作程序,对前三年的脱贫对象,全面进行排查,入户算清收入明细账,按照是否实现“一有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对未达到脱贫标准的,按照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程序重新纳入贫困户进行管理。
脱贫措施再完善。依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对全村85户贫困户分户列出应当享受的“六个一批”政策清单,把每一户分别纳入产业带动、自主发展及政策兜底的扶持范围,特别关注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家庭的政策叠加,努力达到产业可扶尽扶、搬迁需搬则搬、保障应保尽保、举措落地开花。顺民意,“三招”助脱贫
黄和平常说,“第一书记”不是叫着听的,而是要在第一时间站出来顺应民意,真抓实干,为村民解难题,为两委献良策,为发展创平台。
引项目,搭建务工平台。近三年,先后引进随县天机鸿运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发展种植蓝莓500余亩,建设生态别墅新居17套、蓝莓庄园1幢、蓝莓冷藏库1座,并成立桃花山蓝莓合作社吸纳9个贫困户为社员,长年为20多个村民提供劳务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近万元。同时引进随州桂花有限公司开发种植、油茶3000亩,贫困村民以山场入股20%,每年务工挣工资、入股分红利。
给补贴,搭建创业平台。增强贫困村民的造血功能是脱贫之根本。市林业局今年计划出资5万元补贴给发展产业的贫困村民,对养殖黑猪的农户每头补贴300元,计划达到100~200头的规模;用足用活国家的脱贫产业发展奖补资金,严格实行产业奖补,据实奖补;用足用好国家的小额扶贫贷款,聚力贫困人群,以养蜂大户张名国、养羊大户李正江、植林大户余品友为典型,以林下经济合作社、养蜂合作社、养殖合作社为依托,带动其他贫困户走自我发展之路。
夯基础,搭建发展平台。在黄和平书记的协调下,由市林业局、团市委、市无线电管理处共同组建的驻村扶贫队,不推不靠,统筹安排,分别包保。经三家协商,2017年,市林业局的主要扶贫项目是饮水工程,现已投入12万元完成7、8、9组50余户群众高山引水工程;团市委的主要扶贫项目是筹资10万元完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保证活动场所达标;市无线电管理处的主要扶贫项目是筹资1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达到湾湾有路灯,保证村民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