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江开军 通讯员 张成友 李想
在随县380个村之中,有一座“高山特困村”,其三大特点不容忽视——
最高:全村坐落在桐柏山之中,平均海拔600余米,常有“山下桃花开,山上冰未消”之景象;
最远:村到镇有15公里山路,蜿蜒盘旋,镇到县又有90公里,村民赶一趟县城,“两头不见太阳”;
最穷:全村235户、950人,留村常住的仅有近60户、160人,且多为老弱病残,贫困人口85户、221人,超过常住人口近四成,不通班车、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不通宽带。
——这就是随县淮河镇桐桥畈村,是随州市林业局的对口帮扶村。历经两年脱贫攻坚,天堑变通途,荒山变绿林,花果满园,牛羊成群,户户用上自来水。桐桥畈,大变样!
一个特困村的蝶变历程,折射出脱贫攻坚“三大方略”的力量和智慧。
责任上肩,上下一心识真贫“说村不是村,有房没有人。看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这是昔日桐桥畈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后,桐桥畈不再沉寂。市委书记、市长来了,市人大、市政协领导来了,县委书记、县长也来了,相关部门的干部都来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没有这么多大领导来这穷山沟。”63岁的老党员张德学动情地说,“这里是革命老区,党和国家没有忘记!”
“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从市里到县里,都把桐桥畈村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之一。2015年9月,由市林业局、团市委、市无线电管理处组建的市委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他们七下村组查真情,三轮评定校精准,只为“挖穷根”、识真贫。
在市林业局,党组书记肩负第一责任,每月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每名干部结对2至3家贫困户,制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上下责任清晰,每月督查落实进度。
局干部黄和平是桐桥畈驻村“第一书记”,如今和村民的关系搞得火热。仅在驻村之初3个月,发放“一封信”300份,编印扶贫手册200本,填写调查表1000多张,拍摄村情照片400多幅,笔记万余字。
全局动员,人人担责,落实精准识别程序一丝不苟,一次性确定85户221名扶贫对象,赢得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凝聚合力,三方拧成一股绳桐桥畈扶贫工作队有3家单位组成,大事开会、小事通气,三方拧成一股绳。
在他们看来,桐桥畈村像一位久患重病的老人,脱贫药方要精准,力道也要精准,既要猛药去疴的狠劲,也要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还要绵绵用力的韧劲。
一座叫“头岭”的山头,是桐桥畈的“拦路虎”。原有通村路绕开头岭,坡度大、拐弯多,事故多发,也是该村不通班车的主要原因。“这是制约桐桥畈发展的最大瓶颈”,三家单位商定,打通头岭,开辟新路。山有多高,修路的成本就有多高。经勘察设计后,村两委决定先扩改1000米,由内而外,先易后难,紧张施工一个多月,“拦路虎”被劈成两半。新规划的通村路坡度降低20多米,宽7米,达到旅游公路标准。
攻克头岭,靠的是力拔山兮的狠劲;而解决饮水问题,靠的是依山就势的巧劲。
村民长期挑河水吃,怎么办?按一般饮水工程核算,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一次,林业局现场勘察后喜出望外,这里四面环山,山下多有泉眼,泉水汩汩而出。于是,一项导引山泉水的工程上马,打了4眼井,水管铺排依山就势,山泉水流进村民家中。“压力大、出水快,清凉清凉的。”村民李长山满心欢喜,还新建了一个洗澡间。整个工程仅用30多万元,解决了5个组的安全饮水问题,还省去了抽水电费,一劳永逸。
继多方帮扶建起50千瓦光伏电站之后,市无线电管理处又支援一座10千瓦光伏电站,彻底解决村集体收入“过5万”问题。支持电脑,打印机,解决贫困村网格化管理问题,协调建设移动基站,打通山沟沟攻坚脱贫的信息通道。团市委拉来好几万元扶贫助学资金,还联系电商平台卖山货。夜晚,20盏路灯堂堂亮,还有摄像头放哨站岗。20户易地搬迁房落地生根,村支书张德旺说:“制约桐桥畈的瓶颈,正在一一破解。”
因地制宜,产业充实“空心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市林业局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工作核心,总结出桐桥畈村发展产业的天然优势:土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丰茂、生态环境良好。以此为基础,四大产业经济接连推出。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引进天机鸿运开发公司,种植500亩蓝莓,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促进土地流转,吸纳村民务工,公司与9家贫困户签订“扶贫帮扶协议书”,实现每年人均6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引进随州桂花有限公司,开垦油茶基地3000多亩,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公司采取农户山场入股合作模式,贫困户、村民、村集体都能从中受益。
帮助发展养殖经济。广阔山场也是天然牧场,在传统养牛大户带动下,13家贫困户走上生态养牛之路;扶贫工作队提供200头良种黑猪,村集体出面担保赊账引进90头,供贫困户养大销售后再还本金;贫困户代秀海投入3.8万元养殖鳝鱼,还有4家贫困户自发养羊近300只。
鼓励发展庭院经济。鼓励贫困户“不等不靠、自己创造”,实施“123工程”,每户养殖100只鸡、两头猪、种3000袋香菇。贫困户张名国利用闲置地块养蜂60余箱。
培育发展旅游经济。着眼长远,制定“一圈两线三区”旅游规划,主动融入“全景淮河”旅游战略,挖掘红色、绿色旅游资源,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美丽乡村。
为激励贫困户大胆创业,勤劳致富,工作队聘请专家对村民开展4期科技知识及实用技术培训,每年设立奖补资金5万元。如今,桐桥畈花果满园、牛羊满山,村头新建了别墅房、蒙古包。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照这样干下去,‘空心村’要变成明星村了。”
记者点评:
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需用非常之力。
参与桐桥畈扶贫攻坚的三家单位,面对“最高、最远、最穷”的现实,兵合一处、将打一家,聚合一切可用的人力、资源要素,攻其一点,招招着实。
要拔掉“穷根”,力道需精准。桐桥畈攻坚,既有猛药去疴的狠劲,也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还有绵绵用力的韧劲。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逐一破解“瓶颈”问题。
整个攻坚战中,市林业局承接上力、凝聚合力、借用外力、撬动众力,多力齐发,方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