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07日
耙耕,从田间到军营
●张明刚
戎马倥偬,光阴似箭。我自18岁参军入伍,到今年已走过40年军旅人生,孩童时总盼望快点长大的我,如今已近耳顺之年了。
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出生在鄂北随州市的一个小山村,村里有所小学校。在这个小山村里我度过了童年,在这所小学校里我读了小学和初中。就在初中将要毕业时,农村分田到户了。六岁丧父、又是长子的我,彼时年方十五,纵然心里有千般不舍,却不得不中断心爱的学业,回家种地了。
穷乡僻壤,晴耕雨读。我一边种地,一边读我所能找到的书。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匮乏,精神食粮短缺,我经常为无书可读发愁。
时值初夏,正是收割了小麦,准备种水稻的时节。最先干的农活,是耙田,即把水田里的土块耙平整、松软,以便插秧。我的这个“农之初”,刻骨铭心,影响深远。
那天,我起了个早,太阳刚一露头就扛着耙、赶着牛来到了田间。没有师傅,也没实习,上来就干。学着别人的样子,我在耙前用牛套子和牛兜嘴套好两头耕牛,赤脚站在耙上,一手拉着系在耕牛头部的缰绳,一手拿着牛鞭并握住提耙用的另一根绳子,开始耙水田。
或许耕牛欺我年少、不听话,或因我是新手、驾不住,开局不顺。任我大声地叫喊着驾驭耕牛的口诀——“哒哒”“咧咧”,不断地挥扬着手中的牛鞭,那两头耕牛却无动于衷,拒不配合,要么耍赖站着不走,要么故意猛走两步,如此反复。我实在没招也没耐心了,就用牛鞭抽打耕牛,没想到耕牛突然使劲往前一蹿,将我摔倒在耙下,尖利的耙齿刺破了我的腿肚子,浑浊的水面上顿时漂出了殷红的鲜血。
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止住眼泪,一骨碌从水田里爬起来,不顾满身泥水,也不包扎伤口,若无其事地继续耙耕……再摔倒了,再爬起来……就这样,一天下来,耕牛被我驯服了,耙地的技术被我掌握了。
到了晚上,尽管我累得精疲力竭,但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首战告捷,我豪情满怀,信心十足,坚定地认为今天收获很大,将终生受益!村里一位老庄稼把式曾对我说耙地是最难、最危险的农活,而这个“难题”今天已被我“拿下”,今后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呢?我深感痛并快乐着,回味今天,憧憬未来,放飞思绪,浮想联翩,以至于最后,我向自己宣布:从此,我长大了!从此,我心无苦,我脑无难,我肩有责,我手有策了!
很快,各样农活我都学会了。人勤地不亏。我种的地第一年就有了好收成,终结了吃不饱饭的历史。我书也读得不错,尤其是基础较好的文科大有长进,常有写作的冲动、激情和幻想。劳作之余,我舞文弄墨,大白天里正儿八经地做起了作家梦。
“明刚,你去当兵吧!”两年多后的一个晚上,我正在煤油灯的微弱光亮下写作,母亲悄然走过来,坐在我的对面,认真地对我说。见我发愣,母亲接着解释说,她这段时间里总是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关于我的事儿:“明刚以后怎么办呢?”可是她想过去、想过来,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只能送你参军了”。
“那家里怎么办呢?”我怔怔地望着母亲。她平静地说:“家里还有我和你二弟他们呀!你父亲走得早,我这个当妈的不中用,已经耽误了你的学业,你再不出去当兵,一辈子窝在家里,能有啥出息?再说,你现在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是男子汉就要走出去,为国家出力!”母亲的话让我热泪盈眶,我点点头,然后站起身来,深深地给她老人家鞠了一躬……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母亲的坚持下,我在两难的抉择中,背着一挎包书,第一次走出故乡,南下武汉、北上京城,然后继续一路北上,经过三四天的行程,最终来到绥芬河畔,成为一名边防战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深知自己心中的向往和肩上的重担。凭着一颗上进的心和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严格训练,用心做好每件需要我做的事情……不知不觉中,我的军旅生涯已有40年。
40年里,东南西北、风霜雨雪,金戈铁马、边关冷月。我学习过、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经受过爱与恨、苦与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有过耕耘、有过收获,有过悲伤、有过欢乐,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但我一刻也不曾忘记,我是个军人是个战士,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必须保持着战斗姿态,一如从前、一往无前。
40年里,我的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加深,战场在转移,岗位在变动,职务在提升……一切都在变化中,不变的是,我一直没有忘记初心使命,一直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这支笔。“从戎酷爱一支笔,乐在边陲写春秋”,这是我在团里当士兵时,上级在总结我个人事迹材料时用的题目。一位深知我的师长,也常对我说:“明刚,你是扛着一支笔杆闯天下!”
40年后的今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将一如既往,带着自己的这支笔,昂首阔步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最后,我想说,回顾我58年来的人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耙耕。是的,耙耕,少时在课堂,后来在田间,如今在军营。
耙耕,我将继续进行。
戎马倥偬,光阴似箭。我自18岁参军入伍,到今年已走过40年军旅人生,孩童时总盼望快点长大的我,如今已近耳顺之年了。
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出生在鄂北随州市的一个小山村,村里有所小学校。在这个小山村里我度过了童年,在这所小学校里我读了小学和初中。就在初中将要毕业时,农村分田到户了。六岁丧父、又是长子的我,彼时年方十五,纵然心里有千般不舍,却不得不中断心爱的学业,回家种地了。
穷乡僻壤,晴耕雨读。我一边种地,一边读我所能找到的书。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匮乏,精神食粮短缺,我经常为无书可读发愁。
时值初夏,正是收割了小麦,准备种水稻的时节。最先干的农活,是耙田,即把水田里的土块耙平整、松软,以便插秧。我的这个“农之初”,刻骨铭心,影响深远。
那天,我起了个早,太阳刚一露头就扛着耙、赶着牛来到了田间。没有师傅,也没实习,上来就干。学着别人的样子,我在耙前用牛套子和牛兜嘴套好两头耕牛,赤脚站在耙上,一手拉着系在耕牛头部的缰绳,一手拿着牛鞭并握住提耙用的另一根绳子,开始耙水田。
或许耕牛欺我年少、不听话,或因我是新手、驾不住,开局不顺。任我大声地叫喊着驾驭耕牛的口诀——“哒哒”“咧咧”,不断地挥扬着手中的牛鞭,那两头耕牛却无动于衷,拒不配合,要么耍赖站着不走,要么故意猛走两步,如此反复。我实在没招也没耐心了,就用牛鞭抽打耕牛,没想到耕牛突然使劲往前一蹿,将我摔倒在耙下,尖利的耙齿刺破了我的腿肚子,浑浊的水面上顿时漂出了殷红的鲜血。
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止住眼泪,一骨碌从水田里爬起来,不顾满身泥水,也不包扎伤口,若无其事地继续耙耕……再摔倒了,再爬起来……就这样,一天下来,耕牛被我驯服了,耙地的技术被我掌握了。
到了晚上,尽管我累得精疲力竭,但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首战告捷,我豪情满怀,信心十足,坚定地认为今天收获很大,将终生受益!村里一位老庄稼把式曾对我说耙地是最难、最危险的农活,而这个“难题”今天已被我“拿下”,今后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呢?我深感痛并快乐着,回味今天,憧憬未来,放飞思绪,浮想联翩,以至于最后,我向自己宣布:从此,我长大了!从此,我心无苦,我脑无难,我肩有责,我手有策了!
很快,各样农活我都学会了。人勤地不亏。我种的地第一年就有了好收成,终结了吃不饱饭的历史。我书也读得不错,尤其是基础较好的文科大有长进,常有写作的冲动、激情和幻想。劳作之余,我舞文弄墨,大白天里正儿八经地做起了作家梦。
“明刚,你去当兵吧!”两年多后的一个晚上,我正在煤油灯的微弱光亮下写作,母亲悄然走过来,坐在我的对面,认真地对我说。见我发愣,母亲接着解释说,她这段时间里总是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关于我的事儿:“明刚以后怎么办呢?”可是她想过去、想过来,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只能送你参军了”。
“那家里怎么办呢?”我怔怔地望着母亲。她平静地说:“家里还有我和你二弟他们呀!你父亲走得早,我这个当妈的不中用,已经耽误了你的学业,你再不出去当兵,一辈子窝在家里,能有啥出息?再说,你现在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是男子汉就要走出去,为国家出力!”母亲的话让我热泪盈眶,我点点头,然后站起身来,深深地给她老人家鞠了一躬……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母亲的坚持下,我在两难的抉择中,背着一挎包书,第一次走出故乡,南下武汉、北上京城,然后继续一路北上,经过三四天的行程,最终来到绥芬河畔,成为一名边防战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深知自己心中的向往和肩上的重担。凭着一颗上进的心和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严格训练,用心做好每件需要我做的事情……不知不觉中,我的军旅生涯已有40年。
40年里,东南西北、风霜雨雪,金戈铁马、边关冷月。我学习过、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经受过爱与恨、苦与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有过耕耘、有过收获,有过悲伤、有过欢乐,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但我一刻也不曾忘记,我是个军人是个战士,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必须保持着战斗姿态,一如从前、一往无前。
40年里,我的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加深,战场在转移,岗位在变动,职务在提升……一切都在变化中,不变的是,我一直没有忘记初心使命,一直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这支笔。“从戎酷爱一支笔,乐在边陲写春秋”,这是我在团里当士兵时,上级在总结我个人事迹材料时用的题目。一位深知我的师长,也常对我说:“明刚,你是扛着一支笔杆闯天下!”
40年后的今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将一如既往,带着自己的这支笔,昂首阔步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最后,我想说,回顾我58年来的人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耙耕。是的,耙耕,少时在课堂,后来在田间,如今在军营。
耙耕,我将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