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31日
《编钟》情缘
●孙江涛
我与《编钟》杂志的情缘何来?因工作的性质与它有缘而相识,相识而生情,生情而情钟,相伴相随至今。
2022年8月10日,随州市文联第三次、市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全市文艺界的盛会大事,市文联机关期刊《编钟》进行了全面宣传报道。
当《编钟》的清样送到案头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文字是“2022年第4期总第99期”,我不禁心头一震。因为第99期出刊意味着第100期将至,对于第100期《编钟》,我与编辑部主任任儒举曾有一个约定。2019年底的一次调研座谈时,我们谈到了《编钟》的前世今生,谈到了未来发展,谈到了第100期的样子:要组织一场隆重的纪念活动,邀请新老采编人员、文友见面畅谈,回顾办刊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展望美好前景……想到这些,我立即打电话与老任联系,让编辑部作为一件大事,组织举办纪念活动。编辑部很快制定了工作方案,下发了征文通知,联络有关人员,安排座谈采风等事宜。
《编钟》杂志1981年创刊,四十多年来经历了创刊、停刊、复刊、改版,现在固定为双月刊。2400多年前的编钟在随州横空出世,震惊海内外,《编钟》杂志欲借编钟金声震响随州文艺而得名。办刊宗旨为立足本地,面向广大群众,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努力增强刊物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使之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联系编者、作者、读者的桥梁。办刊前期因种种原因,办办停停,磕磕碰碰,步履蹒跚。期间又经历了县市分设、县市合并、设立地级市等行政区划变更。经过一茬茬采编人员执着坚守,辛勤付出,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无助的酸苦。一路走来,奋力前行,发展壮大,大家把《编钟》办成了随州的文化阵地和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办成了全省优秀期刊,办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读物。
相识。相识而结缘。我工作的经历,三十多年政法工作,历任司法局、检察院、政法委办公室主任;三年基层工作,任何店镇党委组织委员;近十年宣传工作。这些工作都与文字工作紧密相连,写材料编简报,做的是爬格子的活,因此与《编钟》相识结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县(市)司法局办公室主要从事文秘工作。写写画画,起草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经验材料,编写信息简报等。这就需要积累资料素材,通过阅读文件简报信息、阅读各种报刊杂志,获取信息材料。八十年代,文化生活匮乏,报刊杂志不多,信息来源渠道更少,更不奢谈互联网信息了。《编钟》当时在机关是抢手货,同事们争相传看。因收发在办公室,近水楼台,我可以先睹为快。第一次读到它时,就被其丰富的内容深深吸引。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词歌曲、写作知识、民间故事、风物志等栏目,可读性非常强。每期我都认真阅读,细细品味,吸取营养,积累知识。平时还把阅读报刊的精彩文章、美文段落、工整标题、新颖观点等,剪贴装订成册,查找备用。这对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有很大的帮助,写材料的速度和质量提升也很快。我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写作,文字功底渐渐地厚实了,起草的文字材料,多篇经验总结报告、信息简报被上级机关、省市报刊采用,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
地级市成立后,我又到市检察院、市委政法委从事文秘工作。因为丰富的积累,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公文的质量也有了质的升华,撰写了大量的工作报告、会议材料、信息简报、典型事迹、调研报告等,并多次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起草检察工作大会、政法工作大会讲话稿,得到了好评,成就感满满,收获颇丰。
在做好文秘工作的同时,我慢慢地爱上了文学写作。在多年浸润中,由文秘工作者成为文学爱好者,时常写些“豆腐块”、“火柴盒”、十言八句见诸报端。在《编钟》上发表了近万字的纪实文学《亲历寻根节》,甚是欣慰备受鼓舞,更加增强了写作的热情和信心。
相交。相交而生情。2014年我调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直接与《编钟》打交道,距离更近了,交情更深了,还结交了不少名人名家,拜读他们的作品。我十分关注《编钟》的建设与发展。每期从头读到尾,不仅欣赏阅读,而且对办刊质量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利用寻根节的大平台推介《编钟》。
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的四大祭祀活动之一,由国务院台办、中国文联、中国侨联、中华炎黄研究会、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炎帝诞生日,在随州进行祭祀大典,届时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相关领导、省“四大家”主要领导,海内外华人华侨代表万余人参加拜谒炎帝神农活动,已成为在全球华人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我牵头主持了戊戌年、己亥年、庚子年三届寻根节办公室筹备工作。我利用《编钟》的平台,组织出版“寻根节”专刊,推介随州文化、炎帝文化、编钟文化、历年祭祀盛况等。特别是精心组织策划了寻根节十年纪念活动,出版特刊号,回顾十年寻根历程,十年祭祀活动纪实,刊载十年《颂炎帝文》等重磅文章,分发给每位嘉宾,得到海内外嘉宾的点赞。既宣传了随州,又提高了《编钟》知名度、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融。相融而情有独钟。2019年我担任市文联主席,还挂了《编钟》杂志社社长的头衔,从相交到相融,与其融为了一体。办好《编钟》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与蔡秀词副主席高度契合,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编辑部工作。编辑部的同志们不负众望,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下,坚持办刊宗旨,坚持“两为、两创”方针,精心组稿,培养新人,优化专栏,改进装帧,杂志更具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可读性、指导性,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文艺事业的发展,扛鼎力作不断涌现。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紧跟时代,守正创新,弘扬正气,扎根随州大地,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出版了一批文学丛刊,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成功举办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抗疫作品征集展览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中的优秀作品都在《编钟》上呈现。
四十年风雨兼程,《编钟》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破土而出,在文学春天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在编者作者读者精心培育呵护下强筋壮骨,从一棵稚嫩幼苗,长成了一片森林,繁星似锦。
我们相信,以第100期为新的起点,让《编钟》昂首阔步,在随州的大地上奏响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最强音!
我与《编钟》杂志的情缘何来?因工作的性质与它有缘而相识,相识而生情,生情而情钟,相伴相随至今。
2022年8月10日,随州市文联第三次、市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全市文艺界的盛会大事,市文联机关期刊《编钟》进行了全面宣传报道。
当《编钟》的清样送到案头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文字是“2022年第4期总第99期”,我不禁心头一震。因为第99期出刊意味着第100期将至,对于第100期《编钟》,我与编辑部主任任儒举曾有一个约定。2019年底的一次调研座谈时,我们谈到了《编钟》的前世今生,谈到了未来发展,谈到了第100期的样子:要组织一场隆重的纪念活动,邀请新老采编人员、文友见面畅谈,回顾办刊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展望美好前景……想到这些,我立即打电话与老任联系,让编辑部作为一件大事,组织举办纪念活动。编辑部很快制定了工作方案,下发了征文通知,联络有关人员,安排座谈采风等事宜。
《编钟》杂志1981年创刊,四十多年来经历了创刊、停刊、复刊、改版,现在固定为双月刊。2400多年前的编钟在随州横空出世,震惊海内外,《编钟》杂志欲借编钟金声震响随州文艺而得名。办刊宗旨为立足本地,面向广大群众,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努力增强刊物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使之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联系编者、作者、读者的桥梁。办刊前期因种种原因,办办停停,磕磕碰碰,步履蹒跚。期间又经历了县市分设、县市合并、设立地级市等行政区划变更。经过一茬茬采编人员执着坚守,辛勤付出,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无助的酸苦。一路走来,奋力前行,发展壮大,大家把《编钟》办成了随州的文化阵地和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办成了全省优秀期刊,办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读物。
相识。相识而结缘。我工作的经历,三十多年政法工作,历任司法局、检察院、政法委办公室主任;三年基层工作,任何店镇党委组织委员;近十年宣传工作。这些工作都与文字工作紧密相连,写材料编简报,做的是爬格子的活,因此与《编钟》相识结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县(市)司法局办公室主要从事文秘工作。写写画画,起草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经验材料,编写信息简报等。这就需要积累资料素材,通过阅读文件简报信息、阅读各种报刊杂志,获取信息材料。八十年代,文化生活匮乏,报刊杂志不多,信息来源渠道更少,更不奢谈互联网信息了。《编钟》当时在机关是抢手货,同事们争相传看。因收发在办公室,近水楼台,我可以先睹为快。第一次读到它时,就被其丰富的内容深深吸引。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词歌曲、写作知识、民间故事、风物志等栏目,可读性非常强。每期我都认真阅读,细细品味,吸取营养,积累知识。平时还把阅读报刊的精彩文章、美文段落、工整标题、新颖观点等,剪贴装订成册,查找备用。这对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有很大的帮助,写材料的速度和质量提升也很快。我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写作,文字功底渐渐地厚实了,起草的文字材料,多篇经验总结报告、信息简报被上级机关、省市报刊采用,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
地级市成立后,我又到市检察院、市委政法委从事文秘工作。因为丰富的积累,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公文的质量也有了质的升华,撰写了大量的工作报告、会议材料、信息简报、典型事迹、调研报告等,并多次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起草检察工作大会、政法工作大会讲话稿,得到了好评,成就感满满,收获颇丰。
在做好文秘工作的同时,我慢慢地爱上了文学写作。在多年浸润中,由文秘工作者成为文学爱好者,时常写些“豆腐块”、“火柴盒”、十言八句见诸报端。在《编钟》上发表了近万字的纪实文学《亲历寻根节》,甚是欣慰备受鼓舞,更加增强了写作的热情和信心。
相交。相交而生情。2014年我调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直接与《编钟》打交道,距离更近了,交情更深了,还结交了不少名人名家,拜读他们的作品。我十分关注《编钟》的建设与发展。每期从头读到尾,不仅欣赏阅读,而且对办刊质量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利用寻根节的大平台推介《编钟》。
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的四大祭祀活动之一,由国务院台办、中国文联、中国侨联、中华炎黄研究会、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炎帝诞生日,在随州进行祭祀大典,届时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相关领导、省“四大家”主要领导,海内外华人华侨代表万余人参加拜谒炎帝神农活动,已成为在全球华人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我牵头主持了戊戌年、己亥年、庚子年三届寻根节办公室筹备工作。我利用《编钟》的平台,组织出版“寻根节”专刊,推介随州文化、炎帝文化、编钟文化、历年祭祀盛况等。特别是精心组织策划了寻根节十年纪念活动,出版特刊号,回顾十年寻根历程,十年祭祀活动纪实,刊载十年《颂炎帝文》等重磅文章,分发给每位嘉宾,得到海内外嘉宾的点赞。既宣传了随州,又提高了《编钟》知名度、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融。相融而情有独钟。2019年我担任市文联主席,还挂了《编钟》杂志社社长的头衔,从相交到相融,与其融为了一体。办好《编钟》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与蔡秀词副主席高度契合,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编辑部工作。编辑部的同志们不负众望,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下,坚持办刊宗旨,坚持“两为、两创”方针,精心组稿,培养新人,优化专栏,改进装帧,杂志更具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可读性、指导性,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文艺事业的发展,扛鼎力作不断涌现。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紧跟时代,守正创新,弘扬正气,扎根随州大地,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出版了一批文学丛刊,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成功举办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抗疫作品征集展览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中的优秀作品都在《编钟》上呈现。
四十年风雨兼程,《编钟》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破土而出,在文学春天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在编者作者读者精心培育呵护下强筋壮骨,从一棵稚嫩幼苗,长成了一片森林,繁星似锦。
我们相信,以第100期为新的起点,让《编钟》昂首阔步,在随州的大地上奏响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