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1日
厉山,超越地理的乡愁
吴仕钊
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有一座名为厉山的古镇,它静静坐落于随州市西北18公里之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2'—113°29',北纬31°46'—32°06'。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交融的奇妙节点。北望桐柏山,那连绵的山峦似一道雄伟的屏障,阻挡着北方的寒流,也孕育着无尽的神秘与壮美;南近大洪山,大洪山的葱郁森林和丰富物产,仿佛是厉山的天然宝库,二者遥相呼应,共同构建起这片土地的独特风貌。东瞰信阳,西连“枣襄十神”,广袤的大地在它的视野中延展,各方的文化与商贸气息也在这里汇聚交融。汉丹、西宁铁路如两条钢铁巨龙在此交汇,它们带来了远方的喧嚣与活力,也带走了厉山的特产与故事;㵐水与姜水相互交融,这两条古老的河流,宛如大地的血脉,流淌着岁月的痕迹与生命的源泉。316国道则像一条坚韧的纽带,贯穿全境,将厉山与外界紧密相连,使其成为了鄂西北的交通枢纽,也是随西北农工商物质的关键集散地。
这里,是神农故里,是华夏民族心中的圣地。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都怀着一份思祖怀乡的深情厚意,不远万里前来寻根谒祖。这一“人生母题”,如同历史长河中最响亮的音符,奏响了炎帝神农伟大功绩的赞歌,也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种下了乡愁的种子。而每每提及厉山,那股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便如潮水般汹涌而起。但厉山,难道仅仅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乡愁所系之地吗?
从地理层面审视厉山,其优势得天独厚。便捷的交通网络,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厉山与世界紧紧相连。它不仅促进了本地的物资交流与经济繁荣,更让厉山成为了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窗口。然而,厉山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座人文的富矿。此地曾有烈山、列山等古称,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古老而神秘的历史,亦名神农乡、厉乡,这些名字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远古农耕文明的大门。它处于随县外围大洪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的㵐水冲积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与希望,也是西周时期古厉国的都城所在。自春秋以来,多达140余种典籍文献皆确凿地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烈山。正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炎帝神农部落开启了漫长而伟大的生息繁衍之旅,他们以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缔造了原始的农耕文明,从此人类告别了漂泊迁徙、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了定居耕种、文明开化的新纪元。
回溯往昔的岁月长河,厉山的历史文化遗迹犹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左传》中提及的随州北境厉乡,即古厉国所在,那简短的文字记载,却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后人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探索热情。唐代诗仙李白曾慕名游历至此,他被厉山的独特韵味所吸引,挥毫泼墨留下了诗篇。“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在这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诗句中,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厉山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神农文化的尊崇与传承,那源远流长的风俗,如同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风雨中悠悠传唱,历经千年而不衰。明万历年间,随州知州阳存愚怀着对神农的敬仰之情,主持修建神农宫,那是一座凝聚着古人智慧与信仰的建筑,虽历经战火纷飞的磨难岁月而毁于一旦,但那“炎帝神农氏遗址”石碑依旧傲然矗立在烈山之巅。它像一位坚毅的守望者,默默凝视着这片土地的变迁,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清朝前期,厉山店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这里交换着各地的奇珍异宝,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其中保存尚好的“山陕会馆”旗杆,如今已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它那高耸的身姿,见证了厉山曾经的辉煌商业历史,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历史纽带。
在厉山的民间传说中,神农氏的诞生充满了奇幻而神秘的色彩。相传,其母安登氏在姜水河畔悠然游玩时,天空突然风云变幻,一条神龙身披五彩霞光,自天际降临。神龙周身散发着神秘而威严的气息,它环绕安登氏缓缓盘旋数圈后,便如幻影般消失不见。不久之后,安登氏便惊喜地发现自己有了身孕。这十个月的孕期,仿佛是一场神圣的孕育之旅,最终在烈山的一个山洞中,神农氏呱呱坠地。他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对周围的自然万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与无尽的探索之心。
传说神农氏心怀天下苍生,为了寻找可食用的植物,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尝遍百草的艰险征程。在那荒草丛生、充满未知危险的山野间,他不顾自身安危,逐一品尝各种植物。有一次,他误食了一种剧毒的草药,瞬间,腹中犹如烈火焚烧,剧痛难忍,生命垂危。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只神鸟仿佛受到上天的感召,衔来了一片神奇的树叶。神农氏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将树叶嚼碎咽下,奇迹般地,毒性竟渐渐解除。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不仅没有让神农氏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为百姓寻找粮食和草药的决心。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田野山林中探索,终于教会百姓耕种五谷,从此人们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他亲尝百草,辨别药性,用自己的身体为百姓试药治病疗伤,成为了华夏民族医药的伟大始祖,他的名字和功绩,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高悬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天空。
时光悠悠流转,当代的厉山依然散发着浓郁醇厚的文化芬芳,传统节日的盛景更是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令人心醉神迷。每年农历四月廿六,炎帝诞辰之日,这一天,厉山仿佛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怀着对祖先的崇敬与思念,仿若候鸟归巢般纷纷齐聚炎帝神农大殿前。他们身着盛装,神情庄重而虔诚,举行盛大的寻根谒祖大典。那庄重的祭祀仪式,古老的音乐舞蹈,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遥远的神农时代。这一活动,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厉山,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悠久的历史传承,当之无愧地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精神家园与旅游胜地。它所蕴含的乡愁,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不再仅仅是对家乡山水田园的思念,而是升华为一种深沉厚重的民族情怀与坚如磐石的精神寄托,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生动体现。
“神农功绩耀千古,厉山圣地韵无穷。”正如这句诗所描绘的那般,厉山的神韵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近年来,在襄十随神等地的文化界,兴起了一项意义深远的活动——“重走神农路”。这绝非一场简单的地理意义上的漫步观光,而是一场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精神之旅。它不是仅仅在炎帝神农曾经涉足的地方,如神农诞生地(随县)、发明五谷的谷伯城(谷城县)、搭架子上山采药的神农架林区、制作耒耜的躬耕地(耒阳县)、发现茶叶之地(茶陵县)、安歇地(炎陵县)等地走马观花般地走过。它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是对神农精神的深度探寻与感悟,是在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重走”。参与者们沿着神农的足迹,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试图从古老的传说与历史遗迹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传承和弘扬神农氏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心怀天下的伟大精神。
这一活动亦非普通的文化(文学)采风,它有着更高远的追求与宏伟的目标。它旨在通过文友们敏锐的笔触与深邃的思考,深入挖掘神农文化的精髓要义,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在《探寻文化根脉,传承神农精神》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从“根文化”“元文化”“文化原典”“文化传承”等多元视角出发,对神农文化以及“重走神农路”的深远意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我们由衷地期望,那些有心于文化研究与传承的人们,能够将“厉山,不仅只有地理意义上的乡愁”这一命题与上述思考紧密相连。让我们在哲学的深邃思考中,在文化的广袤海洋里,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去探寻厉山背后更为深沉、更为宏大的意义。使这一简单的命题,如同被点亮的灯塔,绽放出耀眼的智慧光芒,成为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引领我们在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吴仕钊,男,汉族,湖北随县人。“重走神农路”倡导者,国学研究员、作家、教授。公开出版有《外国文学自学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慈悲大洪山》《伍子胥传》《孟浩然传》等专著;内部出版有《传承经典·诗经现代文》《传承经典·药师经现代文》《传承经典·心经现代文》和《宣传工作耕耘录》《文海拾零》《文海识萃·文艺评论·采风拾趣》等。现居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