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1日
探秘盛家寨

王艳丽

  冬月初一这天,是周日,晴空万里、惠风和畅,让人觉得不出门走走,就辜负了这样的冬日暖阳,辜负了清风明月与自己一周的忙碌。
  恰在此时,有友提议去爬太白顶,探访传说中的盛家寨,于是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一日登山游。
  车行至随县万和镇,叫上还在自己新居门口监工的谢大哥,作为我们的向导及带头大哥。在谢大哥的指挥下,我们一行五人向位于随县桐柏山太白顶境内的盛家寨出发。
  一路上,博学且对地方志颇有研究的刘同学,就开始给我们普及“盛家寨”的冷知识:据说盛家寨始建于清朝同治三年,适逢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匪患猖獗,盛姓先人为保一方平安,集全族之力修建而成,与玉皇峰险涧并峙,厥名仁寿,盛家祖墓在此。
  为了佐证这一说法,刘同学又向我们推介了印㳟法师的《白云山志》,印㳟,俗名“盛祥麟”,是土生土长的盛家湾人,他1930年出生于湖北随州解河一塾师家庭,1952年在海会寺(位于今随县万和镇车店村)剃度出家,1985年成为桐柏山水帘寺方丈。在暮年之际,他以桐柏山太白顶周边与佛教有关的风物和轶事为题材,撰写了一部以桐柏山佛教内容为主的山脉志。在书中他自述:“印㳟孩提时,随家严入中扫墓,睹其幽寂,颇感兴味,此初与山水相期也”。这大概是近代来对“盛家寨”最早、最有力的文字佐证,也是这一方山水对一个孩子最早的启示。
  走到山脚下,一条正在修建的绕山公路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施工人员说路况十分差,且有落石的危险,建议我们打道回府。可充满斗志的我们怎肯罢休,决定另辟蹊径,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密密麻麻的丛林与藤蔓,宛若一个巨大的天然屏障,把山峰包裹得严严实实,俨然童话中被施了魔法,沉睡中的原始森林。
  穿行在枝枝叶叶与藤藤蔓蔓中的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把镰刀或者一根神奇的魔杖,为我们披荆斩棘,可此刻我们没带任何工具,只能徒手攀援。不一会儿,除了谢大哥外,其余几人都气喘如牛,狼狈不堪,不得不手脚并用艰难前行。纵是这样,还是摔了不少跤,衣服被刮破了,身上也挂了彩,再无风度和形象可言。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艰难攀援,终于到达一处地势开阔处,回头俯看:远处的城镇似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小圆点,环绕在一条玉带似的小河边,让人分辨不出“哪是随县桐柏山太白顶,哪是枣阳新集”。虽然传说中的寨墙仍不见踪影,但迎面而来的一棵高大粗壮、枝干遒劲的黄栌,在冬日暖阳下,红得如梦如幻,分外静美。一时之间,大家的疲惫一扫而光,纷纷拿出手机,对着这个被我们誉为“史上最大、最美”的红叶一阵狂拍。这棵黄栌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背靠悬崖,保证了它向阳而生,地势之高,保证了它不与其它低矮乔木为伍,因而尽享自然之精华。
  经过一番调整与休憩,后半程的登山显得从容与顺畅了许多。突然,走在最前面的刘同学大叫一声:“快看,寨墙!”只见两人高的石头寨墙横亘在眼前,大家欢呼雀跃起来,拿出猴子捞月亮的劲头,搭着人梯上了城墙,极目远望,一段段“寨墙”顺着山脊绵延而去,直到山的那边,眼的尽头。“寨墙”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在没有水泥钢筋混泥土、没有吊机挖机的古代,盛家的先人要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城墙找到了,但寨门在哪呢?难道就这样漫无目的,漫山遍野地找下去?谢大哥先行探路去了,我们决定原路返回。在丛林中兜兜转转时,眼尖的同学发现了两件宝贝:酷似“龙头”与“鹿角”的树桩。
  正当我们沉浸在“寻宝”的喜悦中,谢大哥在对面的山峰上向我们招手。顺着他的指引,我们重返城墙,向东南方向进发,半个小时后终于抵达南寨门。但见巍峨高耸、保存完好的南寨门,在瓦蓝的天空、斑驳的树影映衬下,更显古朴端庄,寨门上的门栓洞浑圆工整,寨门下的石阶蜿蜒向下,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清晰可见的下山路。
  踏着古人的足迹,走着前人走过的路,不到四十分钟,我们下了山。
  幸福是什么呢?是上山时的曲折与艰难,下山时的顺畅与轻松;是经过一番艰难探索后的得偿所愿;是平凡苦闷的生活中,偶尔的惊喜与犒赏;是年过半百,一回头,儿时的朋友还在身边,你在说,他在闹,我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