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丽
晨雾未散,草甸子街的檐角挑起第一缕阳光,青石板路面干湿参半,户枢不蠹的木门发出“吱呀”的开门声,这条街巷以最市井的姿态开始了新的一天。
我喜欢早一点来,还没到人山人海的时候。
东园巷,彼时的李氏东园,少年欧阳修在这里跟李家孩子嬉戏,看见残书《韩愈文集》,爱不释手地观看。而今的东园巷,马头墙犹存,书香味还在。
朝阳巷,因有朝阳寺而得名,巷内有两口古井,但在何处,我还没有机会探访。朝阳寺往南曾有一座土地庙,据说有三层。
再往前,会经过樊家大院。当年“江西填湖广”,樊家兄弟背井离乡历尽艰辛,在水草丰美的草甸子筑宅安家开铺,一时商贾云集,延绵至汉东楼。樊家自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
再来到外国语学校旧址,这个历经百年风霜的学校,前身是清朝时建成的无名学校,学生只上半天课,据说当时就叫“半日闲学校”(哈哈,想想那时的孩子们好幸福啊,不为学习所累)。隐约可见的断垣残壁,在修旧如旧的建设理念中被保存了下来。古街校园,历史人文,都是时代的见证。
汉东楼近在咫尺,这座古随州城南城门,如今已恢复了之前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已没有了沈括被贬随州登汉东楼时“满目伤心悔上楼”的景象,倒是更契合李白的“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如果在晚上,汉东楼上演灯光秀,游人会非常震撼地看到,饕餮纹与蟠螭纹在城墙上游走。
日上青砖灰瓦翘角屋檐时,街道上的游人多了起来,我要开始一个手艺人的守店日常了。我所处的位置是历史十三间里的其中一间,房顶上是木梁架,这些梁柱、斗拱、椽檩,紧紧榫卯相扣,稳固地树立在地基之上,并支撑着整座老房子。二进四合院、安全感十足的天井、马头墙翘角、格扇窗上的“卍”纹路……都是我喜欢的样子,以至于时不时会想入非非,梦想着有朝一日也造一间这样的屋子住住。
一天,有一对父女站在店门口,中年女儿抚摸着木门,自言自语地说:“是这儿?是这儿,是这儿!”她倚在门楣,满眼惊喜,神情眷念,白发老父亲忍不住按下了相机快门。原来,这间屋子是他们的故居。他们多年在外生活,这次回来,改建好后故居让他们有些不敢相认!父女俩凝望着门上的“随州市历史建筑何可新民居”牌子,抚摸、拍照……浓烈的乡愁在这一刻被具象化了。
青石板街上人越来越多,一群群游人开始从南关牌坊处涌入。近午时分,街道上人山人海,这时的草甸子街,满街人流,满街欢笑,蓬勃向上,活色生香。
正午的百味广场周边,小巷子里是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水搭片、酱香饼,三两块钱一份,现场制作。因为生意太好,老板忙得都不敢笑,仿佛笑一下也浪费时间。还有串串、火锅、藕汤……在美食面前,人们的脸上荡漾着生活的热情,忍不住就要为古街的繁荣贡献一份营业额。
夜幕四合时,草甸子街收起白日的喧哗,月光还没漫过滴水瓦当,街头一字儿挑起的大红灯笼就亮起来,红如玉人面。我的心里开始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歌声。
草甸子古街,风物盏盏。是气韵,是古意,我爱。
我爱草甸子街所有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