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7日
用爱浇灌 德润心田
—— 随县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纪实

个别化康复教育成果展示

家校沟通

劳动实践活动

期末教学成果展示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刘宇航
  在随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时间仿佛走得慢一些。老师握着孩子的手,一遍遍教他写下自己的名字;康复训练室里,自闭症孩子正专注地拍打着彩球。这里没有整齐划一的读书声,这里没有整齐的读书声,却有另一种成长的共鸣——当孩子主动将零食分享给同伴时、在升旗仪式中第一次完整敬队礼时,这些细微的进步,都是德育之花绽放的痕迹。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学校。21名教职工守护着112名特殊儿童,他们中有智力障碍者、自闭症患儿、多动症儿童,还有多重障碍的孩子。从2014年建校至今,这里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
  在随县特校,德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于每个日常细节的“生命教育”。学校以“博爱”理念为根基,构建了“常态化德育活动+行为养成训练+心理健康守护+家校协同共育”的四位一体德育体系,让特殊孩子在爱与规范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孩子们用不太标准却无比认真的姿势行注目礼,稚嫩的歌声中饱含对祖国的懵懂热爱;主题班会上,教师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通过情景模拟、故事讲解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时将防溺水、防火灾等安全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技能。学校发放《日常行为规范图》,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利用大课间开展“坐姿、站姿、行走”专项训练,全校形成“做有样、坐有相、行为规、言有范”的德育氛围。
  “悦劳动,乐成长”劳动技能大赛是学校德育的特色品牌。孩子们在叠衣服、整理书包、清扫课桌等比赛中,不仅掌握了生活技能,更收获了自信。“以前连鞋带都系不好的孩子,现在能独立完成垃圾分类了!”一位班主任感慨道。这类活动让特殊孩子在劳逸结合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针对特殊儿童常见的情绪管理、社交障碍等问题,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开展“克服懒惰心理,培养勤奋品格”主题活动,通过游戏、绘画等非说教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心理咨询室,由专业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心理疏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要求班主任掌握基础心理辅导技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情绪问题。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行为养成计划。“有的孩子在家任性哭闹,学校会指导家长用正向激励法引导,家校同步才能让教育效果最大化。”一位教师介绍。这种“教育同盟”模式,让德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形成育人合力。
  “一生一案”“一生一编班”是学校的另一大特色,该校以观察为前提、评价为导向,为每个学生制定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在编班时,充分考虑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特点,为学生安排最适合的班级,并动态调整。学校还积极开展“比教学”活动,领导带头练兵,全员参与比武。从教师基本功训练到优质课“大比武”,再到“微课大赛”,一系列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在2022年全省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和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省级遴选活动中,副校长邓维维的《美丽的热带鱼》获评三等奖;2023年,邓维维、张华老师的信息化微课作品获省三等奖。
  送教团队的故事尤为感人。自2014年以来,学校针对重度残障儿童开展送教活动,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每月至少开避孕药一次,每次不低于2课时。624人次的教师参与,累计行程超6万余公里,覆盖19个镇(场),为76名残障儿童送教2100余次。量身定制的“送教上门”在课程研发、康复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精准发力,让每个孩子都有“独家课程”,确保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岁月如歌,随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用爱与责任,为特殊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他们从细节入手,以爱为先,用爱融碍,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多维度唤醒特殊孩子的生命意识。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些特殊的花朵终将绽放,香满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