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7日
让每朵花都有绽放的舞台
看望困难学生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刘宇航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教学楼的玻璃窗,洒在律动室的地板上。一群特殊的孩子正在老师的指导下,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摆。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够协调,脸上的表情却格外专注。这里是广水市特殊教育学校,一个用耐心和爱心浇灌希望的地方。
广水市特殊教育学校自1990年创办以来,从最初的聋哑学校发展为如今能为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多重障碍等各类残疾儿童提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康复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3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将融合教育作为核心发展理念,构建起“普特融合、家校社协同”的教育生态体系。如今,这座占地2600平方米的校园里,1358平方米的教学楼、6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和食堂餐厅以及集运动、康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运动场,共同构成了5个教学班65名在籍学生成长的乐园。
该校与广水市八一学校、吴店中心小学和十里同心小学建立了紧密的融合教育协作机制。通过“课堂互融、活动共建”的模式,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走进普通学校的课堂,参与升旗仪式、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普通学校的师生也定期来到特校,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在吴店中心小学的美术公开课上,听障学生用手语与普通学生共同创作绘画作品,这种跨越障碍的艺术交流,让融合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位于该校的广水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不仅配备了多感官训练室、律动室等专业康复设施,还组建了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心理咨询师构成的专家团队,为全市普通学校提供资源教室建设指导、特殊学生评估干预等专业支持。此前,学校已协助关庙中心小学完成资源教室软件材料准备工作,并承办“广水市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培训会”,为区域融合教育发展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广水市义工联、轻工超市、西亚超市等社会组织与学校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义工联的志愿者带领学生开展“超市购物实践课”,在真实场景中训练学生的沟通与计算能力;节假日,爱心企业会邀请学生参与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等活动。这种“学校教育+社会参与”的融合模式,让特殊儿童在感受关爱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融入社会的信心。
走进教学楼,两个多感官训练室和一个律动室格外醒目。这是学校用中央资金建成的专业教室,为特殊儿童提供了重要的康复训练场所。而在实训区域,烹饪室、理发室和烘焙室三个实训基地里,孩子们正在学习未来谋生的技能。
学校构建了“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个别化教学”的三维课程体系,为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配教育。在常规课程中,听障教育开设语文、数学、沟通与交往等课程,培智教育则侧重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等实用性学科;特色课程方面,烹饪、理发、中式面点等职业技能课聘请社会专业人员授课,学乘车、学购物等社会实践课则将课堂延伸至公交站台、超市等社会场景。
在融合教育的滋养下,学校艺体教育成果斐然。舞蹈、乒乓球、羽毛球、旱地冰壶四个特色队屡创佳绩:舞蹈《蝴蝶泉之念》获第八届湖北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旱地冰壶队斩获随州市第八届残疾人旱地冰壶比赛冠军,听障学生魏英姿、魏思雨在随州市第三届运动会残疾类乒乓球比赛中分获女子组第一、三名。这些成绩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潜能,更印证了融合教育的成效——当特殊儿童在平等包容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同样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这座走过33年风雨的特殊教育学校,正用最专业的教育和最温暖的爱心,守护着每一个特殊生命的成长。在这里,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值得欢呼,每一次艰难的突破都令人动容。广水市特殊教育学校用行动证明:没有不能教育的孩子,只有还没找到合适方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