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4日
从三尺讲台到万亩菌田的青春蝶变
——访随州市泰丰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乡间小凡”主理人胡孟凡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巧巧 通讯员 夏洪存
  盛夏时节,随州泰丰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一座座菌棚连片铺开,在骄阳下生机勃勃。95后新农人胡孟凡蹲在菌棒旁,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咱们随州香菇,肉厚味鲜!”
  这位曾站在三尺讲台的青年教师,带着对乡土的炽热情怀和对数字技术的敏锐洞察,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蹚出一条“农媒融合”“农旅融合”的创新路径。
  如今,胡孟凡运营的账号“乡间小凡”全网粉丝近50万,累计播放量超5亿次,更培育出一支百余人的青年新农人队伍,为随州乡村振兴注入滚烫的青春力量。
  临危转身
  让随州香菇“顺着网线出圈”

  2019年,胡孟凡的人生轨迹因家庭变故骤然转向。父母经营的食用菌基地因销路受阻陷入困境,家里欠了不少债务。
  面对家庭困境,曾获“优秀教师”称号的胡孟凡毅然辞去教职,带着对新媒体的前瞻性判断回到家乡。
  “传统销售模式行不通,就得另辟蹊径。”为了让农产品自己“说话”,胡孟凡将塑料袋与香菇、木耳创意组合成“农产品时装”,骑着三轮车在田埂上走秀拍视频。为拍好一条短视频,她顶着烈日反复走位上百次,熬夜打磨文案到凌晨。
  2024年,胡孟凡“乡村时装秀”系列短视频在全网爆火,随州香菇的鲜香顺着网线飘进全国网友的屏幕,带动基地订单量激增的同时,也让随州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扬。
  破圈生长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

  “你们的香菇基地能参观吗?”直播间里的一条留言,让胡孟凡看到了新机遇。
  2021年开春,胡孟凡带领团队拆除部分旧大棚,改种草莓、蓝莓等特色水果,在田间地头搭建起木栈道,推出“采摘+科普+体验”的农旅项目。“周末带孩子来摘香菇,比去游乐场更有意义。”武汉游客李女士的话,道出了家长们的心声。
  更具前瞻性的布局,藏在产业链的延伸里。胡孟凡对接教育部门,将基地打造成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去年接待师生超2万人次。
  “单打独斗走不远,得让大伙儿都跟上。”在胡孟凡的带动下,合作社推行“基地+基地”“基地+农户”的全链条经营模式,不仅提升了食用菌产业效益,还让周边300多家农户加入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
  如今,基地现代化厂房、冷链仓库拔地而起,曾经的“负债基地”变身“聚宝盆”,成为随州“三产融合”的示范样板。
  薪火相传
  让更多青春身影扎根乡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个曾经的青年教师,如今更像一位数字时代的“新农人导师”。
  作为曾都区带货团团长、自媒体协会会长和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胡孟凡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能改变乡村面貌。
  2024年,胡孟凡发起“新农人孵化计划”。免费培训班里,她手把手教大家拍视频、做直播、搞创业,从内容策划到市场对接,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努力让乡村成为青年逐梦的热土。
  在胡孟凡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到随州乡村:有人种起了特色果蔬,有人办起了民宿,有人做起了乡村旅游向导。如今,一支百余人的青年新农人队伍正加速成长,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逐梦远方
  让乡土品牌走向世界

  今年春天,胡孟凡带着随州香菇走进巴基斯坦、阿联酋、泰国等国家。现场品鉴会上,外国友人对随州香菇赞不绝口;跨境直播里,海外订单持续增长。“当地消费者复购意向超出预期,这坚定了我们拓展国际市场的信心。”胡孟凡说。
  如今的胡孟凡,身上挂满了荣誉:湖北省正能量网络大V、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好看随州推荐官”…… 但她更在意的,是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乡亲。
  “下一步我们将打造食用菌主题文化产业园,融科普展览、乡村市集、研学旅游于一体,让小香菇撑起大产业。”胡孟凡的规划里,藏着让乡村更兴旺的愿景。
  “乡村振兴需要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的担当精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当越来越多像胡孟凡这样的青年‘洄游’乡土,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加速铺展。”
  田埂上的风,吹过菌棚,拂过年轻人的笑脸。从三尺讲台到万亩菌田,胡孟凡的青春,正和这片土地一起,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脚下的泥土、手中的技术和心里的热爱。”胡孟凡的故事如同一颗种子,正在更多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青春从不缺绽放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