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蓉 郭航宇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作为支点建设的“七大战略”之一。在今年随州的“新春第一会”上,市委市政府强调要擦亮炎帝名片,提升文化影响力。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中国编钟之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有可为。
一、文明溯源:解码随州文化基因密码
随州,是一座有“始”有“钟”的城市。据《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农在此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作陶器、兴贸易,掀开华夏农耕文明的序章,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镌刻下第一组璀璨的文明印记。此外,1978年在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这座重达2567公斤的整套青铜编钟,以误差不超过5音分的铸造精度,完整保存了2400年前的音律体系,跨越五个八度的音域展现了先秦“一钟双音”的巅峰技艺。同时,钟体上的错金铭文所记载的十二律名与《周礼·春官》的乐官制度遥相呼应,以实物印证了《礼记》中“钟鸣鼎食”的贵族礼制,成为了周代礼乐文明的物质化呈现。
除了悠久的文明起源与辉煌的礼乐文化,随州的地理位置同样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作为南北交汇的“鄂北门户”,随州自古就是文化交融的熔炉。新石器时代的西花园遗址便已呈现文化融合的雏形,这里出土的陶器既有中原仰韶文化标志性的彩绘纹样,又兼具江汉平原陶器的典型形制,这种造型与装饰艺术的杂糅,正是早期南北方文化接触的直观体现。至春秋时期,在涢水河畔的墓葬群中,楚式升鼎与中原青铜礼器在同一墓室中并存,不仅展现了当时器物形制的跨区域流通,更见证了不同文化体系从碰撞到共生的动态过程。这些历经千年的考古发现,印证了随州作为南北文化交汇重要地带的历史。
二、薪火相传:赓续千年文脉谱就时代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文化因赓续而繁荣昌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
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炎帝故里景区谒祖广场上都要举办隆重的炎帝神农生辰庆典活动。在熊熊薪火中,数以万计的海内外中华儿女长途跋涉而来。连续17年举办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不仅鲜活呈现了华夏始祖的精神内核,更凝聚起全球华人的文化共鸣,使之成为享誉世界的民族文化品牌。乙巳年寻根节以情境式农事表演再现炎帝神农“始作耒耜”“教民以农”的图景,还启动“云端共祭”,创新运用AI炎帝互动、虚拟点烛献花等数字技术,让无数华夏儿女在千年文明与科技视效的激情碰撞之间,感受炎帝文化、礼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盛大气象。在传承炎帝文化的同时,随州对编钟文化的“活化”探索同样在持续推进。从精心编排的《编钟乐舞》,到“编钟响起来”惠民展演,再到《寻迹・曾侯乙》等数字化演艺精品,古老的编钟文化跨越千年时光,在现代舞台与数字空间中焕发璀璨光彩。
除两张文化金名片外,在其他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随州同样成果丰硕。随州花鼓戏作为国家级非遗,承载着江汉平原的民间记忆与审美基因,是湖北省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当前文化多元碰撞的背景下,随州花鼓戏既坚守传统艺术精髓,又积极探索了创新路径,在舞台创新方面,随州花鼓艺术剧院打造了数字剧场,用3D投影技术重构《站花墙》场景,带给观众“桃花漫天飘落,虚拟蝴蝶伴舞”的沉浸式体验。在剧本创作方面,随州花鼓艺术剧院紧跟热点,创作了《白银千两》《公路孝女》等剧本,同时,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剧院还与流行音乐人合作推出《花鼓新韵》专辑,当电子乐节奏与传统锣鼓点碰撞,催生出了传统与潮流交融的新声浪。
三、创新赋能:激活古城魅力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近年来,文化创新的活力,已不局限于节庆与文旅,更是延伸到科技、教育等更多领域。如景德镇依托千年瓷都基因,将传统制瓷技艺与数字艺术结合,孵化出“陶瓷元宇宙”等文化科技项目,推动陶瓷产业向数字文创领域延伸;敦煌借力莫高窟壁画数字化成果,开发动画IP与虚拟展览,构建“数字敦煌”文旅新生态,助力丝路文化枢纽城市的转型。苏州、乌镇等江南水乡以非遗研学激活古建民居,形成“古镇经济”新模式。
就像编钟奏出不同的音符一样,今天的随州也在演绎着或浑厚或清亮的发展之音。今年4月,“随州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以此为契机,随州正大力培育“编钟研学”品牌,打造“编钟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编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此同时,也将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年寻根节期间,专汽、应急、香菇产业推介会以及港澳台侨友好交流等活动轮番登场,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的目光,签约项目41个、金额366亿元,持续叫响了“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和“随州香菇”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让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用好炎帝编钟双IP,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凝聚文脉赓续向心力,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放大节会赛会影响力,建功湖北支点建设,随州大有可为。
(作者系中共随州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