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3日
继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
  马语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这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空前团结,标志着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一、深入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背景
  伟大抗战精神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来源于中华儿女的抗日斗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血脉基因。
  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从深重危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世界列强几乎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其中,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1895年并吞台湾,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04年蹂躏东北,1914年攻占胶州湾,1931年侵占东北,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把中国人民逼到了最危险境地,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应运而生。中国人民在紧要关头爆发出的这种强大精神力量,构成了近代历史中最深厚的精神底蕴,沉淀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内核。
  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坚毅。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斗争和实践,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根植于中华民族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基因积淀着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次次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二、深刻领会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既是对抗战精神内涵的全面阐释,也是对抗战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核。伟大抗战精神首先彰显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迸发的深沉爱国情怀与集体责任自觉。无论是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御侮,还是海外华侨毁家纾难、倾力支援;无论是知识分子义无反顾、投笔从戎,还是普通民众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都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诠释,对民族精神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的凝聚升华。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精髓。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暴行与生死存亡的终极考验时,无数中华儿女展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气节。从八女投江到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的壮烈,从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铮铮誓言,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品格在民族存亡关头的具体彰显。“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中极具震撼力的道德光辉,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自信与对侵略者反人类暴行的极大蔑视。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特质。从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到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中无数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从广袤敌后战场抗日军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到全民皆兵、地雷战、地道战等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不彰显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绝勇气与持久韧性,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英勇斗争、顽强斗争的坚定意志与超凡勇气,它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升华为一种面对强权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精神。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源泉。14年浴血奋战,历经战略防御的艰难、战略相持的漫长与战略反攻的曙光,支撑中华民族最终赢得胜利的,是深入骨髓的必胜信念与坚忍不拔的非凡毅力。这种信念与毅力,是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升华,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持久动力源。
  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不仅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且推动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勇于发扬斗争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重要方法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二战历史的歪曲与伪造,坚决与任何开历史倒车的错误行径做斗争,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等各方面安全,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无论是苏联红军“祖国母亲在召唤”雕塑的磅礴气势,还是诺曼底海滩“自由法国”战士的冲锋身影,世界各国反法西斯精神与中国伟大抗战精神同频共振,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我们既要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打破地缘政治小圈子,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促进世界文明多元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选择。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赓续传承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随州地处“随枣走廊”,北接中原,南临江汉,一直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孕育了新四军第五师等抗日力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保护利用好随州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基因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在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夺取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作者系中共随州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