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3日
随县淮河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和启示
刘阳
随县淮河镇位处桐柏山北麓、淮河发源地南岸,是千里淮河的“源头镇”,素有“千里淮河源、生态淮河镇”之美称。全镇版图面积 257 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 28 万亩,森林覆盖率 71%;辖 14 个村(居)委会,3.3 万人;是《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的“源头节点”,是《国家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战略》构建的“生态屏障”,是省发改委1997 年确定的省际边贸口子镇,是随州市 2001年确定的三个重点口子镇之一。
一、淮河镇乡村旅游概况
近年来,随县淮河镇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以山水为媒,推进绿色发展,全力打造“淮源特色小镇”和“荆楚文旅名镇”,现有3家国家4A级景区西游记漂流、抱朴谷和神农部落、1家国家3A级景区慈云居、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淮河湿地公园,年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建有精品民宿30余家、星级农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店60余家,带动全镇1000余人常年从事文化旅游产业,年旅游综合收入破亿元。逐步形成了“品牌响亮、景区集群、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正朝着争创“全国旅游强镇”的目标稳步迈进。
二、淮河镇乡村旅游特色亮点
(一)“生态+文化”双驱动,资源特色鲜明
以“淮河源头”生态基底和“神农文化、西游文化”为内核,实现自然与人文融合。
生态优势突出:森林覆盖率达71% 、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成为“天然氧吧”;抱朴谷依托中草药资源获评“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玉皇顶高山茶园实现“观光+ 品茶”体验。
文化 IP 鲜明:西游记漂流以“西游文化”为主题,打造沉浸式漂流体验,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神农部落打造古岩画文明遗址,还原原始人类部落场景,让游客感受农耕文明起源;抱朴谷挖掘中草药文化,开设药膳、药浴、非遗技艺展示等活动,文化辨识度高。
(二)“全季+全域”布局,突破传统局限
打破乡村旅游“季节性、碎片化”瓶颈。
全季运营:西游记漂流通过开发“户外极限运动乐园”等子项目,从“夏季漂流”扩展为“四季旅游”;竹筏漂打造静水休闲漂,一年四季皆可漂,游客群体覆盖老中青;抱朴谷推出“春季采茶、秋季养生”等季节性产品,全年客流稳定。
全域覆盖:以“一主多翼”景区为核心,串联八大庄园、民宿集群、农业观光区,形成“景区游 +乡村体验 + 农业采摘”的全域旅游网络,游客可实现“一日多游、多日深度游”。
(三)“高端+普惠”并行,产品层次多元
兼顾不同客群需求,构建差异化产品体系。
高端业态:抱朴谷康养旅游区提供中医理疗、森林养生、森林木屋等高端服务,获评“休闲国家标准示范单位”;神农部落“炎黄溪谷民宿”定位中高端度假,配套私人管家、文化体验等服务。
普惠体验:农家乐、采摘园(蓝莓、樱桃、板栗等)价格亲民,适合家庭游、亲子游,“户外极限运动乐园”以“低成本互动”吸引大众游客,实现“全民可参与”。
(四)“政府+市场”协同,发展模式可持续
探索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参与”的良性机制。
政府层面:规划“一业两线三区四景八园”布局,完善交通、厕所等公共设施,争取国家湿地公园、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等政策支持;
企业层面:景区投资主体负责项目开发和运营,如西游记漂流联合企业拓展子项目,神农部落引入专业团队打造远古文化;
村民层面:通过民宿经营、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分享收益,龙泉村村民通过“民宿群”实现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形成“旅游富民”的长效路径。
三、淮河镇乡村旅游经验启示
(一)立足资源禀赋,找准特色定位是基础
淮河镇的成功首先源于对自身资源的精准把握。作为淮河源头,其71%的森林覆盖率和湿地公园构成了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而神农文化、西游文化等则赋予了旅游独特的文化灵魂。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避免“同质化”陷阱,要深入挖掘本地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核心资源,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定位。
(二)推动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是关键
淮河镇通过“旅游 + 农业”“旅游 + 文化”“旅游+ 康养”等模式,让单一的观光游升级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体验。八大生态庄园既提供农产品采摘,又打造研学基地;民宿集群不仅解决住宿需求,更成为文化展示的载体。这种“三产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旅游附加值,还带动了农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这说明,乡村旅游不能局限于“门票经济”,而应通过产业链延伸,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消费起来”,同时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分享收益。
(三)坚持政企民协同,构建共赢机制是保障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参与”模式,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负责规划引领和基础设施配套,解决“公共服务短板”;企业发挥资金和运营优势,负责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解决“专业运营不足”;村民通过经营民宿、餐饮、销售农产品等参与其中,解决“利益共享难题”。这种机制既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的低效,又防止了企业无序开发的短视,更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发展乡村旅游时,需明确各方权责,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让旅游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当地。
(四)注重全季全域,打破时空限制是路径
乡村旅游常因“旺季拥挤、淡季冷清”“景点分散、体验单一”陷入发展瓶颈,而淮河镇通过“全季+全域”布局成功破局。一方面,针对漂流等季节性项目,开发竹筏漂、游乐园、四季研学等补充业态,实现“淡季不淡”;另一方面,将景区、庄园、村落串联成网,让游客在全域范围内获得多元体验。乡村旅游需树立“系统思维”,既要通过产品创新突破季节限制,又要通过空间整合避免“碎片化”,构建“四季有看点、全域皆风景”的发展格局。
(五)强化品牌塑造,提升文化内涵是核心
镇域内的景区和项目并非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通过文化赋能形成品牌辨识度。西游记漂流以“西游文化”为IP,抱朴谷以“中草药文化”为特色,神农部落以“农耕文明”为内核。这种“文化 + 旅游”的模式,让旅游产品更有记忆点和传播力。乡村旅游的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离不开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植入。只有将本地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产品,才能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参与”,从“一次性消费”变为“重复性体验”。
(作者系随县淮河镇党委宣传委员)
随县淮河镇位处桐柏山北麓、淮河发源地南岸,是千里淮河的“源头镇”,素有“千里淮河源、生态淮河镇”之美称。全镇版图面积 257 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 28 万亩,森林覆盖率 71%;辖 14 个村(居)委会,3.3 万人;是《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的“源头节点”,是《国家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战略》构建的“生态屏障”,是省发改委1997 年确定的省际边贸口子镇,是随州市 2001年确定的三个重点口子镇之一。
一、淮河镇乡村旅游概况
近年来,随县淮河镇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以山水为媒,推进绿色发展,全力打造“淮源特色小镇”和“荆楚文旅名镇”,现有3家国家4A级景区西游记漂流、抱朴谷和神农部落、1家国家3A级景区慈云居、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淮河湿地公园,年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建有精品民宿30余家、星级农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店60余家,带动全镇1000余人常年从事文化旅游产业,年旅游综合收入破亿元。逐步形成了“品牌响亮、景区集群、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正朝着争创“全国旅游强镇”的目标稳步迈进。
二、淮河镇乡村旅游特色亮点
(一)“生态+文化”双驱动,资源特色鲜明
以“淮河源头”生态基底和“神农文化、西游文化”为内核,实现自然与人文融合。
生态优势突出:森林覆盖率达71% 、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成为“天然氧吧”;抱朴谷依托中草药资源获评“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玉皇顶高山茶园实现“观光+ 品茶”体验。
文化 IP 鲜明:西游记漂流以“西游文化”为主题,打造沉浸式漂流体验,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神农部落打造古岩画文明遗址,还原原始人类部落场景,让游客感受农耕文明起源;抱朴谷挖掘中草药文化,开设药膳、药浴、非遗技艺展示等活动,文化辨识度高。
(二)“全季+全域”布局,突破传统局限
打破乡村旅游“季节性、碎片化”瓶颈。
全季运营:西游记漂流通过开发“户外极限运动乐园”等子项目,从“夏季漂流”扩展为“四季旅游”;竹筏漂打造静水休闲漂,一年四季皆可漂,游客群体覆盖老中青;抱朴谷推出“春季采茶、秋季养生”等季节性产品,全年客流稳定。
全域覆盖:以“一主多翼”景区为核心,串联八大庄园、民宿集群、农业观光区,形成“景区游 +乡村体验 + 农业采摘”的全域旅游网络,游客可实现“一日多游、多日深度游”。
(三)“高端+普惠”并行,产品层次多元
兼顾不同客群需求,构建差异化产品体系。
高端业态:抱朴谷康养旅游区提供中医理疗、森林养生、森林木屋等高端服务,获评“休闲国家标准示范单位”;神农部落“炎黄溪谷民宿”定位中高端度假,配套私人管家、文化体验等服务。
普惠体验:农家乐、采摘园(蓝莓、樱桃、板栗等)价格亲民,适合家庭游、亲子游,“户外极限运动乐园”以“低成本互动”吸引大众游客,实现“全民可参与”。
(四)“政府+市场”协同,发展模式可持续
探索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参与”的良性机制。
政府层面:规划“一业两线三区四景八园”布局,完善交通、厕所等公共设施,争取国家湿地公园、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等政策支持;
企业层面:景区投资主体负责项目开发和运营,如西游记漂流联合企业拓展子项目,神农部落引入专业团队打造远古文化;
村民层面:通过民宿经营、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分享收益,龙泉村村民通过“民宿群”实现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形成“旅游富民”的长效路径。
三、淮河镇乡村旅游经验启示
(一)立足资源禀赋,找准特色定位是基础
淮河镇的成功首先源于对自身资源的精准把握。作为淮河源头,其71%的森林覆盖率和湿地公园构成了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而神农文化、西游文化等则赋予了旅游独特的文化灵魂。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避免“同质化”陷阱,要深入挖掘本地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核心资源,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定位。
(二)推动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是关键
淮河镇通过“旅游 + 农业”“旅游 + 文化”“旅游+ 康养”等模式,让单一的观光游升级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体验。八大生态庄园既提供农产品采摘,又打造研学基地;民宿集群不仅解决住宿需求,更成为文化展示的载体。这种“三产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旅游附加值,还带动了农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这说明,乡村旅游不能局限于“门票经济”,而应通过产业链延伸,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消费起来”,同时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分享收益。
(三)坚持政企民协同,构建共赢机制是保障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参与”模式,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负责规划引领和基础设施配套,解决“公共服务短板”;企业发挥资金和运营优势,负责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解决“专业运营不足”;村民通过经营民宿、餐饮、销售农产品等参与其中,解决“利益共享难题”。这种机制既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的低效,又防止了企业无序开发的短视,更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发展乡村旅游时,需明确各方权责,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让旅游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当地。
(四)注重全季全域,打破时空限制是路径
乡村旅游常因“旺季拥挤、淡季冷清”“景点分散、体验单一”陷入发展瓶颈,而淮河镇通过“全季+全域”布局成功破局。一方面,针对漂流等季节性项目,开发竹筏漂、游乐园、四季研学等补充业态,实现“淡季不淡”;另一方面,将景区、庄园、村落串联成网,让游客在全域范围内获得多元体验。乡村旅游需树立“系统思维”,既要通过产品创新突破季节限制,又要通过空间整合避免“碎片化”,构建“四季有看点、全域皆风景”的发展格局。
(五)强化品牌塑造,提升文化内涵是核心
镇域内的景区和项目并非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通过文化赋能形成品牌辨识度。西游记漂流以“西游文化”为IP,抱朴谷以“中草药文化”为特色,神农部落以“农耕文明”为内核。这种“文化 + 旅游”的模式,让旅游产品更有记忆点和传播力。乡村旅游的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离不开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植入。只有将本地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产品,才能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参与”,从“一次性消费”变为“重复性体验”。
(作者系随县淮河镇党委宣传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