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3日
和美曾都入画来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张 立
拥有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是每一位市民最朴素的愿望。家门口的道路是否洁净,小区的垃圾是否及时清运,周边的秩序是否井然,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9月份以来,曾都区以打造洁净宜居环境为目标,掀起“清洁家园”新一轮集中攻坚行动。全区上下高位推动、全民参与、精准发力,从城区背街小巷到农村田间地头,从环境卫生整治到长效机制构建,一场覆盖全域的环境提升战役全面打响,城乡面貌持续焕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高位统筹聚合力
“清洁家园”行动启动之初,曾都区便构建起“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攻坚体系,制定了《曾都区深入推进“清洁家园”新一轮集中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对工作进行了细致安排部署。
健全责任机制,曾都区“四大家”领导全部下沉一线,到所联系的镇、街道(管委会)指导集中攻坚行动并参与整治,行政干部下沉到联系村(社区),村(社区)干部深入村组、自然湾和居民点发动群众,协调解决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等重难点问题711个,营造自觉参与“清洁家园”行动的良好氛围。各镇(街道)迅速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街道(社区)-片区-单元楼(居民小组)”三级网格化责任体系,将任务分解到路段、小区、网格,明确责任人与整改时限,实行“日调度、周通报、硬结账”。
为确保整治成效,曾都区还组建了由区委督查室、区政府政务督查室组成的联合督查组,对问题实行台账式管理、销号式整改。同时,制定《清洁家园攻坚考核细则》《社区公共区域卫生管护制度》,开通“清洁家园监督通道”,3个工作日内核查反馈群众举报问题,形成“督查-反馈-整改-回头看”的闭环管理机制,为攻坚行动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全民参与激活力
9月19日上午9点左右,曾都经济开发区首义社区的一条巷子里,打草机的“嗡嗡”声格外响亮,8名村民与下沉干部、志愿者们默契配合,手持镰刀、钉耙、铁锹忙碌不停,欢声笑语间,巷子不一会儿就变得干净整洁,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清洁家园”新一轮集中攻坚行动,曾都区以“走出家门 清洁家园”为主题,组织各类群众座谈会、宣讲会246场次,发放倡议书28482份,在社区(村组)设置“清洁攻坚行动站”,提供清洁工具、展示整治成果。各地还创新动员方式:万店镇推行“征信卡”与“最美湾组”“最美庭院”评选,授牌53个湾组、252户庭院;洛阳镇用“红黑榜”与积分制激发村民动力;何店镇实行“三星级”庭院评定,3041户家庭参与“家门口”的荣誉竞争;西城街道组建“美得很”服务队、老年巡逻队等志愿力量,217个小区环境显著改善。
截至目前,曾都区累计发动群众3万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垃圾杂物286.6吨,拆除户外广告336处,清除“牛皮癣”5250余处,规范占道经营2632起、乱堆乱放1140余处。城区主次干道整洁有序,农村“三堆两垛”明显减少,城乡环境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
纵深推进齐发力
“现在清爽多了!”“昨天我家孩子还说,妈妈,我们楼道也有‘小花园’啦!”早上7点,淅河镇二棉社区的李阿姨一边弯腰捡起单元门前的落叶,一边和邻居高兴地聊着天,在这次“清洁家园”攻坚行动中,二棉社区在楼道转角设置“共享工具角”,居民们从家里搬来绿植装点楼道。
曾都区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两手抓、两手硬”:既立足当下城市管理的迫切需求,以声势浩大、立竿见影的“闪电战”破解乱堆乱放、卫生死角等突出问题,让家园环境在短时间内实现颜值跃升;又着眼区域长远发展,提前布局打持久“阵地战”的各项准备,推动环境治理从“一阵风”转向常态化。
防止问题反弹回潮,曾都区着力将攻坚行动中摸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可复制、可延续的长效机制。在城区,一方面深化“门前四包”责任制,明确城管部门、沿街单位、商户的责任边界,推动三方协同联动,共同维护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你钉我办”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线上上报、实时派单、限时处置、闭环反馈的流程,让路面垃圾、设施损坏等问题“发现即处理、处理即跟踪”。在农村,府河镇构建“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联动格局,激活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曾都经济开发区则推行“一村一特色、一社区一亮点”治理模式,结合各村(社区)实际打造专属环境品牌,确保治理成果不褪色。与此同时,曾都区还推动“清洁家园”行动与基层治理、文明创建深度融合,让爱护环境从政策要求变成群众的自觉习惯,用身边榜样带动更多人转变观念。
如今,行走在曾都区,无论是城区的街巷小区,还是农村的村湾庭院,目之所及皆是整洁有序的环境、文明和谐的景象。下一步,曾都区将继续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深化“清洁家园”行动,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曾都。
拥有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是每一位市民最朴素的愿望。家门口的道路是否洁净,小区的垃圾是否及时清运,周边的秩序是否井然,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9月份以来,曾都区以打造洁净宜居环境为目标,掀起“清洁家园”新一轮集中攻坚行动。全区上下高位推动、全民参与、精准发力,从城区背街小巷到农村田间地头,从环境卫生整治到长效机制构建,一场覆盖全域的环境提升战役全面打响,城乡面貌持续焕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高位统筹聚合力
“清洁家园”行动启动之初,曾都区便构建起“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攻坚体系,制定了《曾都区深入推进“清洁家园”新一轮集中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对工作进行了细致安排部署。
健全责任机制,曾都区“四大家”领导全部下沉一线,到所联系的镇、街道(管委会)指导集中攻坚行动并参与整治,行政干部下沉到联系村(社区),村(社区)干部深入村组、自然湾和居民点发动群众,协调解决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等重难点问题711个,营造自觉参与“清洁家园”行动的良好氛围。各镇(街道)迅速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街道(社区)-片区-单元楼(居民小组)”三级网格化责任体系,将任务分解到路段、小区、网格,明确责任人与整改时限,实行“日调度、周通报、硬结账”。
为确保整治成效,曾都区还组建了由区委督查室、区政府政务督查室组成的联合督查组,对问题实行台账式管理、销号式整改。同时,制定《清洁家园攻坚考核细则》《社区公共区域卫生管护制度》,开通“清洁家园监督通道”,3个工作日内核查反馈群众举报问题,形成“督查-反馈-整改-回头看”的闭环管理机制,为攻坚行动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全民参与激活力
9月19日上午9点左右,曾都经济开发区首义社区的一条巷子里,打草机的“嗡嗡”声格外响亮,8名村民与下沉干部、志愿者们默契配合,手持镰刀、钉耙、铁锹忙碌不停,欢声笑语间,巷子不一会儿就变得干净整洁,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清洁家园”新一轮集中攻坚行动,曾都区以“走出家门 清洁家园”为主题,组织各类群众座谈会、宣讲会246场次,发放倡议书28482份,在社区(村组)设置“清洁攻坚行动站”,提供清洁工具、展示整治成果。各地还创新动员方式:万店镇推行“征信卡”与“最美湾组”“最美庭院”评选,授牌53个湾组、252户庭院;洛阳镇用“红黑榜”与积分制激发村民动力;何店镇实行“三星级”庭院评定,3041户家庭参与“家门口”的荣誉竞争;西城街道组建“美得很”服务队、老年巡逻队等志愿力量,217个小区环境显著改善。
截至目前,曾都区累计发动群众3万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垃圾杂物286.6吨,拆除户外广告336处,清除“牛皮癣”5250余处,规范占道经营2632起、乱堆乱放1140余处。城区主次干道整洁有序,农村“三堆两垛”明显减少,城乡环境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
纵深推进齐发力
“现在清爽多了!”“昨天我家孩子还说,妈妈,我们楼道也有‘小花园’啦!”早上7点,淅河镇二棉社区的李阿姨一边弯腰捡起单元门前的落叶,一边和邻居高兴地聊着天,在这次“清洁家园”攻坚行动中,二棉社区在楼道转角设置“共享工具角”,居民们从家里搬来绿植装点楼道。
曾都区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两手抓、两手硬”:既立足当下城市管理的迫切需求,以声势浩大、立竿见影的“闪电战”破解乱堆乱放、卫生死角等突出问题,让家园环境在短时间内实现颜值跃升;又着眼区域长远发展,提前布局打持久“阵地战”的各项准备,推动环境治理从“一阵风”转向常态化。
防止问题反弹回潮,曾都区着力将攻坚行动中摸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可复制、可延续的长效机制。在城区,一方面深化“门前四包”责任制,明确城管部门、沿街单位、商户的责任边界,推动三方协同联动,共同维护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你钉我办”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线上上报、实时派单、限时处置、闭环反馈的流程,让路面垃圾、设施损坏等问题“发现即处理、处理即跟踪”。在农村,府河镇构建“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联动格局,激活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曾都经济开发区则推行“一村一特色、一社区一亮点”治理模式,结合各村(社区)实际打造专属环境品牌,确保治理成果不褪色。与此同时,曾都区还推动“清洁家园”行动与基层治理、文明创建深度融合,让爱护环境从政策要求变成群众的自觉习惯,用身边榜样带动更多人转变观念。
如今,行走在曾都区,无论是城区的街巷小区,还是农村的村湾庭院,目之所及皆是整洁有序的环境、文明和谐的景象。下一步,曾都区将继续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深化“清洁家园”行动,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曾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