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留守儿童,你好吗?
——郭集村留守儿童服务站采访记
作者:曹平平
  2007年11月11日,曾都区首个留守儿童服务站在洪山镇郭集村挂牌成立。省妇联确定该服务站为全省的十个试点之一。留守儿童服务站是个什么样的机构?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2008年1月11日,记者跟随曾都区教育局来到了留守儿童服务站。了解了郭集村66名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曾都区教育局当即决定拨款1万元,以改善服务站的条件。
  探索中的服务站
    郭集村位于随州、宜城、枣阳三市交界处,郭集小学是乡村学校调整后留存不多的村级小学之一,全校只有302名学生,其中66名是留守儿童。在2007年,留守儿童曾达到87名。郭集小学副校长李运明介绍说,本打算将留守儿童服务站建在村里,但条件有限,索性就建在了郭集小学里。郭集小学教学楼二楼的一间教室,用作了留守儿童服务站。
    一台电子琴、一部亲情电话、几张小桌上摆放着军棋、跳棋,角落里还有两个篮球,成立之初的留守儿童服务站较为简陋,却尽力用塑料花和彩纸营造着温馨氛围。下课了,不断有孩子将皲裂发红的小脸贴在窗户上看热闹,待记者与他们打招呼时,他们害羞地散开跑远。
    午饭后,小小服务站热闹起来,一盘军棋让几个男孩沉醉其中;随意在电子琴上敲击发出声响,素来胆怯的小女孩笑了;拨弄拨弄篮球,也能让年幼的孩子忘记孤独;稍大的孩子还拨通了父母的电话。
    9岁的周绍锋瘦弱矮小,看起来像幼儿园的孩子,他也的确在读幼儿园大班。1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周绍锋上学的事一拖再拖。留守儿童服务站成立时招募“爱心妈妈”,郭集村妇联主任周奎辉一把将周绍锋抱了起来。与周绍锋一样,还有9个幸运的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妈妈”。“爱心妈妈”的责任是每周为接“对子”的孩子洗一次澡、换一次衣服、整理一次文具、辅导一次作业、陪同聊一次天、吃一顿饭,而10位善良的“爱心妈妈”所做的,已远远超过了这些。
  留守儿童惹人怜
    恰逢“爱心妈妈”鲍勤送来棉袄,11岁的鲍寅寅“黏”着她,轻声说着学校里的人和事,眼神充满对母亲的喜爱和渴望。11岁的严寒父母在他半岁时外出打工,至今没有回过家。和奶奶相依为命的严寒很少说话,学习也不太好。比严寒小1岁的黄宇宙听奶奶说6年前妈妈回过家,是因为妹妹出生,现在她使劲想都想不起来妈妈的样子。蒋浩、陈欣舒、陈莉莉也是10来岁,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长达8年,两三年才回家一趟。郭集村除了小部分人在家务农,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儿童普遍缺少父母关爱。
    留守儿童服务站、郭集小学曾召集监护人到校了解情况,“满屋子都是白头发,好多老人身体还不好。”留守儿童服务站副站长严华清说,有些留守儿童营养跟不上,衣服也显得短小了。到农忙季节,有的家庭顾不上孩子吃饭,孩子就得自己煮饭,甚至挨饿。许多孩子还分担着家务,有时连几岁的孩子也得下田帮忙。
  “爱心妈妈”寻找中
    服务站的档案记录着留守儿童的简单信息。据副校长李运明介绍,学校人手很紧张,老师们挤出个人时间关心留守儿童,实在没有更多精力。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更多的人来关心,来努力。
    因为有了10位“爱心妈妈”,有了久违的母爱,10个留守儿童的生活有了欢笑。留守儿童服务站还在为其他孩子寻找着 “爱心妈妈”,条件是只要你有爱。本报记者 曹平平 通讯员 肖开韬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留守儿童,你好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