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毁工程难以修复农民育秧心急如焚
作者:聂忠诚
接到府君山村二组姜全国的来信后,记者来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淅河镇府君山村,看到四五里路长的一条山冲,中间有一条河流连接着两个组近300亩农田。这300亩地靠的是三个土当坝蓄水灌溉。 在冲毁的二号水坝旁,挑水的老汉王天正对记者说,一、二、三号堤坝修建于1961年,几十年来,保障着我们村近300亩农田的灌溉。去年夏天百年一遇的洪水降临,连毁了三个土当坝,至今失修。 正在下游河流旁整理秧田的农民王中正说:我们一大家人种有8亩稻田,眼下正是育秧的时机,缺水。若不能按时插秧,今年我们吃的粮食就成问题。目前,我们全家人心焦的火烧火燎! “去年夏季山洪冲毁的三个土当坝,至今为何一个也未修复?”村支书吴华洲回答说:修复水毁工程上级没有给我们村拨1分钱。去年,村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了一万余元钱,一部分用于修复道路,剩下5000元钱,请来推土机修上游的1号土当坝,因资金困难,仅干了两天施工就停止了,目前只有100多立方浮土散堆在那里。 淅河镇分管农业工作的负责人反映,去年夏季洪水期间,全镇水毁堰塘423口、土当坝11050处、桥函477座、渠道12954米,修复的任务很重。 洪水过后,市开发区党工委、淅河镇党委积极行动,筹资100余万元,在安顿好灾民生活的同时,修复了道路和部分水毁工程。目前还有200口堰堤(土当坝)、500余米水渠、5座大型泵站,5处桥涵无资金修复。 市水利局副局长吴正江介绍,去年全市水毁工程多,淅河反映的情况是实在的。按照国家事权划分规定,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当坝、堰塘、泵站由县以下乡镇一级财政投资及村里自己解决。实际情况是乡镇一级财政无钱投资,村里“一事一议”又解决不了那么多问题。 为了解决我市堰塘、水库工程投入不足、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问题,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文件,采取“以奖代补”政策,由市财政和市、区一级财政各出资450万元,鼓励农村修建改造了1200余口堰塘,受到广大群众欢迎。这一举措有效增强了塘坝抗灾储水能力,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目前全市仍然有部分水毁工程难以修复。 吴正江认为,我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点多面广,是大型水利的延伸工程,没有小型水利,大型水利难以发挥效益。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刻不容缓,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尤其是乡镇与村一级组织,应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上下功夫。水利设施建设专款要专用,“一事一议”建设资金要用足,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产权利益挂钩,“以水养水”、寻求社会支持等多途径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维护管理问题。本报记者 聂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