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0日
追 风
● 杨宏国
周末的食堂,总能准点撞见一对中年夫妻。丈夫肩头凝结着晨露的清冽,妻子发梢洇染着湿漉的水雾,泛着红晕的脸颊在熹微的阳光中,洋溢着蜜糖般的色泽。他们相视一笑,呼吸间默契流淌,仿佛跳跃着岁月深处奔跑的足音,坚定而有力。那年高考放榜,暑气像团火裹着人。他攥着榜单,心有不甘,空气骤然冰封,连微风都带着丝丝寒意。空旷的操场成了他的宣泄场,一圈圈疯跑,直到精疲力竭瘫倒在地,任由汗水混着泪水模糊视线。父亲反复劝说复读的话语,如春蚕轻柔吐出,密密匝匝包裹住父辈的期望;而他心里“从军入伍”的念头,却像一只野兔,在思想的田埂上横冲直撞。两种声音激烈地撕扯、碰撞。最终,那抹橄榄绿成了他青春的颜色。他穿上由绿色、橙色与深蓝色组合的消防套装,走进红蓝辉映的消防站,登上满载安全感的红色战车。
晨跑成为每日仪式。汗水与血泡浸透厚重的作训服与鞋袜。直到某个霞光初染的清晨,他忽然顿悟:奔跑时耳畔呼啸的风声,不只是简单的气流涌动,更是生命奏响的清亮号角。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喘息,都在为这激昂的旋律伴奏,推着他追赶比昨天更好的自己。后来,他把QQ昵称改成了“脚下生风”。
训练场上,身影日渐矫健如离弦之箭,在水泥跑道上划出闪电般轨迹。然而,一次战术集训中,负重下的极限冲刺,盛行的不科学训练方法与畸形强度要求,成了压垮双膝的最后一根稻草。奋力奔跑中,膝部发出了令人心悸的脆响——双膝韧带断裂了。
无影灯下,他躺在冰冷的手术台,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在寂静中放大,每一声都像重锤砸在心尖。绝望如藤蔓缠绕:此生或许再也不能穿上挚爱的作战靴,再不能奔赴火场,去拯救灾害场域中挣扎的生命。深夜,泪水浸湿的枕头,藏着不足为外人道的隐忍,是与命运抗争的无声呐喊。
术后恢复,是一场漫长的自我较量。从小心的慢走,到有力的快走;从试探的慢跑,到疾驰的快跑。过程说来简单,但每一个临界点的突破,都在挑战生理承受极限。被窝里的咬牙、流泪,双拳捶打枕头的宣泄,都是毅力的角力。如同关节拧成绳索,脚板磨成铁板,是用疼痛、汗水与血水熬成的钢铁坚韧。
运动损伤的修复,是肉体与意志的辩证交响曲。痛楚揭示了存在的脆弱性,而重复训练则化身为对抗坚韧仪式。当疤痕成为韧带深处的印记,它铭刻着意志与挑战的较量。最终重返跑道的那一刻,以疼痛为阶梯,实现了对生命的哲学超越。
战胜自己,才能破茧砺己,展翅生命。直到一个清晨,他终于再次脚步生风。此后很长时间,他在单位的短跑、长跑成绩依然名列前茅。阳光透过窗棂,将他的身影拉长,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眼角的湿润与嘴角的微笑。
后来,他调整到机关上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雷打不动的10公里晨跑,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也跑成了营区一道独特而动人的风景,无声影响与激励着身边的人。
不知从何时起,妻子和孩子受到他脚下生风的感染,开始温馨的“追风”行动。先是妻子默默换上跑鞋,成为他晨跑路上坚定的陪伴者。晨光中,身影交织如流动的画卷。每个周末,夫妻俩并肩跑完10公里,心领神会的凝视间,疲惫烟消云散,活力与温情满溢。渐渐地,孩子也努力迈开脚步,在晨曦中奋力追赶父母的步伐。
三人追风的身影,成了这个家的印记。日复一日的奔跑,慢慢酿成了家风。什么是家风?或许就是有人先竖起向上的标杆,用行动将热爱与坚韧活出来,然后身边的人被这股力量牵引,彼此焐热,共同前行。他们家的家风便是这样“追”出来的,刻进骨子里成为默契与习惯。这风,不是随波逐流,是向上的风向,是健康的风气,是裹着爱与力量的气息 ——它拂过家的每个角落,让“坚持”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代代赓续,成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干部,湖北恩施人,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