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0日
炎帝神农与“随州芽茶”
●熊欣
远古时期,神农氏炎帝在烈山之巅诞生。那时的华夏大地,瘴疠横行,百姓常因误食毒草而痛苦不堪。神农心怀悲悯,立誓尝遍世间百草,为苍生寻得疗疾之方。他踏遍千山万水,从随州的殷店、厉山、药山、大洪山到原始森林现在的神农架,而最常驻足之地则为随州的大洪山。这里峰峦叠嶂,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溪流纵横。奇花异草间藏着未知的生机,也潜藏着莫测的危险。每日,神农跋涉于山川河谷之间,辨识草木之性。传说他通体透明,能见五脏六腑,因此能洞察植物入腹后的变化。然而,百草之中,五色纷杂,良毒并存。一日,骄阳似火,神农深入大洪山腹地采药。他背着竹篓,手执木铲,汗水浸透了麻布衣衫。忽然,他眼前一亮,发现一株从未见过的藤蔓植物,叶片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泛着红晕,茎干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他心想,这定是一味良药,便毫不犹豫地将叶片缓缓放入口中咀嚼。谁知,那叶片入口微甘,但不久即化作一股灼热的烈焰,迅速蔓延至四肢百骸。神农只觉天旋地转,喉头如火烧般疼痛,眼前阵阵发黑,他强撑着虚弱的身躯,倚靠在一棵葱郁的古树下,闭目休憩。
正值口干舌麻,腹痛如绞之际,一阵山风轻柔拂过,从他倚靠的古树上飘下几片翠绿的嫩叶,散发着清幽独特的香气。说也奇怪,那树叶不偏不倚,正巧落于他的唇边,神农本能地将叶片含入口中咀嚼。顷刻间,一股清甘之味在口中弥漫,舌底如涌甘泉,原本麻木的舌头逐渐恢复知觉。更为神奇的是,那股清香顺喉而下,所到之处,郁结顿消,头晕目眩之感迅速消退,体内的毒素仿佛被这股清流涤荡干净。不一会儿,神农便觉神清气爽,精力恢复,之前的种种不适感烟消云散。
神农惊异于此叶的解毒奇效,抬头仔细观察这棵救命的树。但见其枝干奇特,叶形秀美,脉络清晰,边缘圆润,给人以亲和之感。他认定此乃天赐的神木,不然那么青翠的树叶怎么会无缘无故地飘落呢?而且恰巧落在他的唇边。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采集了它的叶子和种子,带回部落,并为其命名——“荼”。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茶的发现。
在后来的尝试中,神农发现“荼”不仅能解毒,还能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神农便和他的族人在大洪山一带大量种植,并广泛用于解毒祛疾,救治族人。
一次在采摘的过程中,神农发现在茶树的每根细枝的枝尖上,都顶着一片尚未舒展的含苞待放的叶芽,碧绿中透着鹅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轻柔细微的光。神农摘了一片放进嘴里,顿感口舌生津,其汁液更丰富,回甘更长久,香味更馥郁。神农大喜过望,专门采摘以晒之,再以水冲泡,但见其叶形若雀舌,根根站立;其水色绿汤清,香高味浓。为区别于其他茶叶,便将此茶取名为“芽茶”。后来人们在造字的时候,根据神农在草木(“艹”“木”)间这一奇特的生命经历和体验,将“荼”字改为了“茶”字,意为“人在草木间”,乃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生命象征。
人们还发现,芽茶以春季初萌的嫩芽功效最佳,滋味最醇,便学会了在阳春三月采摘嫩芽。
随州因“炎帝神农故里”的文化定位而被视作中国茶的故乡,而炎帝神农之所以能在这片土地最早发现救命茶树,正得益于随州独特的山水灵气与气候土壤——这里松花、栎絮、兰草、山花交织的天然芳香,加之漫射光的温柔滋养,既阻隔了冷寒风与干热风的侵袭,又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和营养,使得这里的茶树孕育出芽叶肥厚、内含物质丰沛、香气清高持久的优良特质。
先民们承继神农氏“尝百草”的探索精神,不断改良茶树栽培与茶叶制作技艺,将鲜嫩芽叶经精细加工制成品质上乘的茶叶。为纪念神农氏在此发现茶树的渊源,人们将这片土地上出产的珍贵茶叶尊称为“随州芽茶”。
数千年来,随州人不仅将“随州芽茶”作为日常饮品和祭祀的供品,更将其奉为连接始祖神农的文化纽带和宴客的佳馔。这片小小的绿叶,从远古的神农传说中走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随州大地的自然精华,成了随州又一张文化名片和物产瑰宝。
(作者系随州市作协副主席、随县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