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0日
远去的粮仓
● 卢林洲
“不大不小一座城,标标准准长方形,年年岁岁只装粮,日日月月不住人,如果哪天空了城,饿了肚皮丢了魂。”这是小时候,爷爷经常打给我们猜的谜语。要我们永远记住这是咱们农家人用来储存粮食的粮仓,也叫粮柜。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人们不再使用它们了,逐渐让其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一道历史的印记。记得七、八十年代,在我们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用木板制作的木柜,小号的叫节柜,也叫粮柜,放在神柜的两边,一边一个,每个可装2担稻谷以上;大号的叫板仓,也叫粮仓,放在堂屋的左边或者右边,可装20担以上的稻谷,占去半边屋,使本来就窄的房间显得更加拥挤。尽管如此,要是哪家没有,人家不是认为这家主人智商有问题,就会从心底里给这家主人贴上“懒汉”的标签。特别是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更高了。大家放开手脚干,几乎一天到晚都在田间忙碌。就连休息时,人们聚在一起议论的话题也都离不开田里种植的庄稼。比着看谁家的田地种的好,粮食产量高,收成兴旺。而最好的见证,就是看谁家的粮仓装的满,粮柜装的多。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那个年代,要想知道哪家富不富有,日子过的好不好,主人家勤不勤快,用手敲几下粮仓或粮柜,看装的满不满、多不多,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
记得那时我家是一个五层的木制粮仓。长、高两米左右,1米多宽。下面有四个腿,粮仓下面的正中间有个用木栓插着的小孔,平时封死,放粮时抽开。顺着堂屋左侧的山墙摆放着。每到收获的季节,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们就会把金黄的稻谷收割起来,铺到门前的稻场上,用牛拖着石磙进行循环碾压脱粒,再将脱粒净的稻谷去杂晒干后,用箩筐一筐一筐地扛起装进粮仓里,然后盖上盖子。算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做到随食随取。严防老鼠损耗。平时,父母为了有效地利用房屋空间,会将一些箩筐、簸箕之内的日常杂物整齐地搁置在粮仓上面,随用随拿。每到大年三十,父亲在写春联、贴对联时,总会让我在粮仓的正面显眼位置贴上“年年满仓”四个大字的红标签。
其实,粮仓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不装粮食的时候可以睡人,当然是算命先生建议,需要辟邪的人睡在里面安全。战争年代家人们可以在里面躲避兵匪,还有我方军政人员在里面躲避搜捕。也立下功劳。
如今,诸如大米、面粉、玉米之类的粮食在商场、超市里随时可买,方便自如。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农人,不是将收割起来的粮食卖掉换成钞票,就是将其寄存到附近的粮食加工厂,随食随取。这就让曾经“吃香”的粮仓或粮柜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它的利用价值,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所承载着的温饱记忆,却深深地刻在那一代农人的心中,永远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永恒的念想。
(作者系市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站员工、省作协会员)